蔣于花 陳 暉
(1.湖南醫藥學院,湖南·懷化 418000;2.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 410012)
武陵山片區地處祖國大陸的腹心地帶,該片區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經濟同類、文化同質。語言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在一個多語共存的區域,必然存在多種語言間的不協調問題。在武陵山片區中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怎樣處理好不同民族間的語言關系,使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能更好地發揮其語言承載文化、傳播知識的功能,使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能夠獲得更多的使用機會,不至于走向衰退甚至瀕危,這些都是構建武陵山片區多民族聚居地區語言和諧所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對于武陵山片區多民族聚居地區語言的研究,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是立足于武陵山片區多民族聚居地區語言面貌的實際,有的從理論上對武陵山片區多民族聚居地區語言問題進行分析;有的從語言教學上進行研究;有的從語言信息處理的角度進行探討。但共性是在針對瀕危語言這一問題上,科學保護武陵山片區各民族語言文字應該是語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武陵山片區是我國跨省面積大、貧困人口分布廣、少數民族聚集多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我國確定的未來十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同時,要真正實現《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提出的扶貧攻堅、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生態建設的發展目標,就應積極探究跨省交界欠發達地區發展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語言是人們思維的物質外殼,也是人們思想的物質載體,人們的思想又是語言的內容,武陵山片區各民族語言文字有其特殊的內部規律和結構。語言文字本身是文化的一個部分。武陵山片區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是該片區歷史上各民族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有與各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符號才能將其準確地表達出來,反之,不是走樣就是訛傳或詞不達意。武陵山片區民族語言保留得較為完整,各民族人民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交流,又相互影響的多元文化,不愧為武陵山片區的文化瑰寶,在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布依族的《布依族古歌》、“八音盒”、“好花紅”;侗族的《侗族大歌》及其用多聲部演唱而享譽世界樂壇的“侗族大歌”;數以千萬字的彝文古籍文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的翻譯整理出版和被譽為水族的“易經”、“圣經”、“百科全書”的水書的搶救等等,都是民族語文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之結果。
武陵山片區各民族語言面貌和語言關系十分復雜,研究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和諧問題,對各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能為各民族語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執行提供現實依據。本文以構建武陵山片區“語言和諧”為目標,調查分析該片區少數民族復雜的語言環境,考察各民族語言發展的影響因素,探討科學發展各民族語言的對策,可為當地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及少數民族文教事業的改善奠定基礎。
武陵山片區各民族語言是各民族交際的工具,各民族的文字是各民族語言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藉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武陵山片區世居的少數民族中,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但大多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數民族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另外,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少數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優秀傳統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傳,因而,導致失傳、訛傳的現象比較嚴重。民族教育的發展舉步維艱,少數民族群眾智力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受盡了沒有文字的痛苦,使武陵山片區的各少數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時空界限,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語言和諧被視為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和諧尤其受到關注。楊光在2004年國際世界語大會上特別強調“在語言的社會應用中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學者戴慶廈曾在《構建我國多民族語言和諧的幾個理論問題》中對“語言和諧”進行了界定,并提出“構建少數民族語言和諧是解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關系的最佳途徑。語言互補是構建語言和諧的重要途徑?!瘪T廣藝也在《關于語言和諧的研究》中提出語言和諧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及方向、原則和方法。
當前,有一批中青年學者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少數民族聚居區、雜居區的語言生活和語言和諧問題展開研究。蔣穎等對云南耿馬縣景頗族語言生活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幾項少數民族語言和諧的指標。何麗等對云南昆明市沙朗白族鄉的語言使用、語言關系與語言態度進行個案分析,認為在民族間頻繁接觸和交融的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也在發生著變化,在母語的使用功能、兼用語言等方面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喬翔等調查了四川省鹽源的彝、蒙古、藏等少數民族的多語生活,提出語言和諧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少數民族的語言和諧既有理論研究上的重大意義,也有應用研究上的重大價值,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少數民族語言和諧研究揭開了序幕,但還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例如,語言和諧如何建立自身的理論框架?語言和諧涉及到哪些內外因素?語言和諧的具體指征表現在哪些方面?通用語、民族語、外來語如何實現和諧共處?我國的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還需為實現語言和諧做出何種改進?以上都是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和諧問題的表現。武陵山片區各少數民族語言在新時期需要重視并解決,第一,堅持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工作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第二,準確判斷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現狀,增強現實針對性,以協調少數民族語言的社會語言關系;第三,把握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進一步促進該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武陵山片區各民族語言生活及語言態度的調查,了解調查點語言的競爭及互補情況、維持語言多樣性的策略和措施、語言資源的情況。武陵山片區范圍大,少數民族人口多,各民族的語言生活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和條件多樣,例如,語言對語言能力及態度的調查主要包括具體語言在特定社會生活中的活力、功能、地位及與其他語言的互補、競爭關系,其中,包含了調查者的背景信息、環境因素、語言能力、語言態度等。
(一)改善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和變化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首先,從自然環境、民族人口、族稱族源、歷史沿革等方面簡要宣傳該區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其次,從口傳文學、音樂舞蹈、體育競技、宗教信仰、美術工藝等方面鞏固該區少數民族文化現象與文化特質;最后,促進該區少數民族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優化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分布格局。第一,優化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范圍;第二,優化該區語言關系,概述不同類型區域的語言狀貌及其分布格局;第三,優化繪制該區語言地圖。
(三)完善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各語言系統的內部結構和機制。首先,在該區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調查點,說明各個調查點的基本情況;其次,對調查點的土家語、苗語、侗語、仡佬語等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義等進行比較,完善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接觸與交流中各語言系統內部要素的相互聯系,考察該區多語接觸中語言的內部和諧狀況。
(四)保護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生活面貌。從居住類型、語言活力、語言系屬、文化特質等方面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語言點來觀察、對比、評估并預測語言接觸引起的語言影響、語言兼用、語言轉用、語言變異等現象,保護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的語言互補和語言發展。
(五)構建語言和諧評價體系。在持續調查和大量樣本的基礎上,以客觀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及可量化等為原則,構架語言和諧評價體系的框架模式,選擇和確定評價的指標,建立評價指標分值統計模型,確定綜合評價體系。
(六)保護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武陵山片區現有的60多項國家級“非遺”都與語言密不可分,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之上。但武陵山片區的一些民族語言,比如,土家語、侗語(北部)、仡佬語等和許多“非遺”一樣面臨瀕危。語言的活態保護與“非遺”的活態保護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應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的搶救、傳承與保護工作,增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相關文化產品的創作和供給。大力開展少數民族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舉辦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積極營造少數民族人民尊重、熱愛、參與傳統節慶的興趣和氛圍。
(七)提高語言規劃、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的實施效果。首先,梳理武陵山區現有的地方性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及地方政府的語言文字保護政策,評估現行語言規劃及語言政策的作用及效力。其次,從教育方針、教材編纂、師資水平、教學效果等方面分析該區語言教育特別是雙語教育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推廣普及情況,有效評估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工作的效果,為當地少數民族語言工作的科學化提供思路。
(八)加強語言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一批新的語言職業和語言產業正在形成,少數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中價值獨特的瑰寶,應乘勢而上,開發和利用自身價值,從而獲得活力和新生。
(九)加強語言和諧理論研究。從理論上探討少數民族和諧共生的多語生態保護問題,為語言和諧建立學理依據,探索語言和諧的方法論,并從生態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語言和諧加以思考,最后提出保護和促進語言和諧的策略和措施。
(十)認真落實我國的民族語文工作和雙語文教學的政策。根據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語言的現狀,進一步研究該區少數民族語言的詞法、語法特點。由于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大都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為了保存和有效使用自己的語言,該區少數民族幾經努力,創制了一些自己的文字,它們是記錄少數民族語言的音素體制的文字,這是少數民族語言使用音素文字的一大創舉,但沒有得到推廣與普及。武陵山片區各級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應認真落實我國的民族語文工作和雙語文教學的政策,加強對該區民族語言的保護,繼承和宏揚該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當前,民族語言和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西南地區的研究,對中部地區重視不夠。在《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09〕3號)中明確提出協調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鄰地區成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2011年,全面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明確強調武陵山區要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發揮示范作用。研究武陵山片區的語言和諧,是對該地區族群認同、族際關系的重要解讀。語言既是文化資源,也是經濟資源。語言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能給語言,特別是瀕危的語言注入活力,提高其生存能力,自動地適應現代社會,從而實現語言間和諧共處的目的。
[1]楊 光.人類文明的目標與狀態:語言文化的平等與多樣化[A].國際世界語大會,2004.
[2]周慶生.語言和諧思想芻議[J].語言文字應用.2005,(3).
[3]張 梅.全球化時代多民族地區的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4]張永斌.黔西北民族雜居地區的語言生態及其類型分析[J].凱里學院學報,2011,(2).
[5]才讓旺秀.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語言文字訴訟權的法律實現[J].貴州民族研究,2014,(03).
[6]薄守生,董照輝.有關語言生態危機的研究對當前語言政策的影響[J].語言文字應用,2007,(2).
[7]馮廣藝.關于語言和諧的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2007,(5).
[8]蔣 穎.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語言和諧的幾個問題[J].語言與翻譯(漢文),2010,(3).
[9]何 麗,李秋楊,王雪梅.和諧社會之語言和諧:云南省多民族地區語言使用、語言關系與語言態度研究—昆明市沙朗白族鄉個案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3).
[10]李朝暉.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語言生態平衡與發展的思考[J].現代語文,2010,(11).
[11]喬 翔,余金枝.論四川省鹽源縣各民族的語言和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