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物流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潤滑劑與重要樞紐。當今世界,電子商務迅速崛起,電子商務的價格優勢和便捷、快速的服務功能吸引了越來越多消費者。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相互交融,電子商務對消費者的承載力與供應能力受到現代物流發展很大的影響,決定了企業在電子商務瞬息萬變的市場竟爭中產品和服務的確立時間與質量優勢。
但由于物流因素導致的電子商務中貨物丟失現象也比比皆是。淘寶網最新數據顯示,電子商務中物流存在損壞貨物、丟失貨物的現象,87%的電子商務消費者對物流服務不滿意。在現實中,我國尚沒有一套完整的與物流行業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傳統的物流企業發展也缺乏應有的規范,很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是由傳統物流企業自發轉型而來,經營觀念落后,承載力有限。在這樣缺乏法律法規的背景下,電子商務賣家與第三方物流企業權責不明確,相互之間出現推諉,消費者在兩者之間“斡旋”無門,最后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損。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策略,就是在我國第三方物流業與電子商務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上想出路。
近年來,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升級,物流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第三方物流業(3PL)尤其如此,逐漸成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重大經濟效益的重要推手。特別是隨著網絡的飛速鋪開,電子商務運用涉及各行各業,對第三方物流需求日趨旺盛,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黃金期。但第三方物流所涉及到的各個環節卻由不同的部門管轄,如第三方物流中的核心環節運輸涉及到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等多個部門,要增加任何一個運輸路線都需要經過主管部門的資格審查,這些管轄部門又分了很多管轄中心,物流企業要想在短期內取得相應的資格審查證書和行業技術標準認定證書存在很大的困難。而要在電子商務這一虛擬經濟形態下,第三方物流與相關人員之間通過網絡聯系,基本沒有現場核實信息的可能,也給物流企業釀造了“沒有資質也可經營”的僥幸心理。另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涉及到多方主體,這樣的形勢下,政府部門對于第三方物流的監管往往存在漏洞,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第三方物流企業是否真正地取得了相應的資格證審查、后續審查存在很大問題,一旦出現違反第三方物流合同和法律法規的情況,整個物流流程的運行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且在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還經常會出現,比如原油污染、汽車海上運輸過程中的尾氣排放超標等,追究出現這些問題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事故賠償責任,不能僅僅局限在事后處罰上,事后的處罰未必能真正起到規范物流市場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進行規制。
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是貨物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與供需雙方根據合同開展的物流活動,是一種商業行為,屬于合同物流。
第三方物流運行過程中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法律來規范,不可能一部法律統統適用,還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法律體系。比如《民法通則》、《合同法》適用于調整第三方物流合同關系,《公司法》適用于調整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某一個階段,例如適合企業的成立、變更、終止等相關問題,《保險法》適用于調整第三方物流保險問題。這些法律對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可以起到基本的指導和保障作用,但這樣的法律同樣適用于其他的行業規范,具有較強的普遍性,不是專門用來調整物流行業的法律關系,一旦涉及到具體的物流環節問題時,則往往束手無策。
物流運輸核心環節的基本法律有《民用航空法》、《海商法》和《鐵路法》,但卻缺失公路運輸和內河水上運輸專門的法律規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物流經濟活動要么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定,按照統一規定執行,要么適用我國交通管理部門出臺的一些行政規章和其他規定,不在列外條款范圍之內運行。
合同雙方當事人互相負有義務、互相享有權利的合同就是雙務有償合同,而這里的“有償”,是指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負有對等價值的給付義務的同時也享有合同賦予的權利。雙務有償合同直接反應在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網絡生產經營企業簽訂的合同中,第三方物流企業驗收貨物狀態,負責提貨,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及時向客戶匯報相關物流服務的進展情況,專門為網絡經營企業提供各種物流服務,確保貨物安全及時的送到指定地點,保護買家和賣家的信息,并收取相應的報酬。
電子商務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多由傳統的民營物流企業發展而來,運營標準尚不規范,內部管理較為松散,受到外在的約束非常有限,行業之間的標準也不統一。很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繁忙時會將與供需雙方簽訂的合作事項轉簽給其他的合作企業來完成,產生兩種以上的合作合同。多方合同的簽訂導致合作鏈條過長,不可控風險增加,服務的質量下降,不能完全達到簽訂合同時承諾的標準,損害第三方物流業務的長遠發展。
當前電子商務中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法律規定尚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沒有對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法律約束。
一是電子商務銷售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賣家間糾紛的管轄權難以確定,二是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買方間糾紛的管轄權難以確定。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法律中關于合同糾紛引起的訴訟管轄具有明確的規定,如我國《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一般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法院行使法律管轄權,也就是說實務交易合同的糾紛很容易確定管轄權,但是第三方物流貫穿整個中間環節,由于是電子商務,交易方沒有見過面或者對于信譽和交易質量無從把控,即在電子商務中,不知道交易的真實身份的現象非常普遍,且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監管制度沒能跟上商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在體制機制建設上存在缺失,導致糾紛發生時無從規范和約束,很難追查到銷售者信息,無法界定糾紛的責任,不能準確地確定具體的管轄法院。
第三方物流業務作為整個產業鏈條的聯通環節,涉及的方面較多,業務種類豐富,在提供傳統運輸業務的基礎上,衍生出信息管理、委托代理、咨詢服務等業務,各環節均有出現糾紛的概率,面臨的局面非常復雜。我國《合同法》沒有對電子商務物流合同中第三方物流提供的物流服務做出明確的規定,萬一發生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糾紛,直接導致合同的內容非常混亂。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第三方物流企業與供需雙方的合同以電子文件的形式儲存在電腦中,在雙方完成交易后,電子商務系統中的消費明細就可以作為證據,但是數據電子證據有被篡改的可能,在出現糾紛時,如果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時,由于電子商務購物中,賣家很難找出證據證明貨物是在運輸的過程中損壞的,因此其一般不被法院作為原始證據,最后因為證據難以收集而導致訴訟失敗。
對第三方物流市場的規制,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在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上有很大的差別,發達國家注重完善立法,主要的做法是建立科學的物流監管體制,通過物流立法來界定政府在物流行業監管中的職責和地位,保障第三方物流市場有序發展。如美國民間設立了多個物流行業組織或者協會,通過對物流市場的調研和對物流理論的研究提出了非常好的對策建議,但這些機構不屬于行政監管部門。從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實踐來看,可以先由國務院出臺物流業管理條例,通過行政法規的形式對第三方物流行業進行監管,對我國現行的物流立法進行整合,構建系統的第三方物流法律規制體系,對物流活動中涉及到的政府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統一規范和調整。各個地方政府可以依據本地區的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形成一個從上至下系統的物流行政法規體系,發展成熟后再提請全國人大制定物流基本法。
當前中央政府大力提倡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去的行政干預轉變為組織協調機構,將政府的行政審批權逐步下放,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監督和指導,讓第三方物流企業真正享有經營自主權,監管和規范第三方物流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加快實現第三方物流市場政府監管的法治化進程。
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受到傳統物流業的影響,目前仍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資源配置按計劃進行的固有模式。如帶有強烈的行政壟斷色彩,體現在傳統物流環節中的公路、鐵路和海上貨物運輸上,亟待推進第三方物流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市場發展的稅收政策,對現有的物流行業的稅收政策進行優化和統籌,推行增值稅改革,同時統一第三方物流業各個環節的營業稅稅率,在各個主要地區設立第三方物流行業增值稅改革試點,探索制定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市場發展的稅收政策來解決目前物流行業重復征稅的問題,制定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園區建設的土地政策,從土地政策上予以支持,推動第三方物流行業的發展。
[1]張鈞濤.我國應急物流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J].物流技術,2014,(12).
[2]郭曉紅.構建國內物流法律服務體系的思考[J].物流技術,2014,(12).
[3]黃義,才略.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解決的有關問題探析—以第三方物流經營人的責任為考察對象[J].物流技術,2010,(Z2).
[4]楊嬋鈺.淺析我國網購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問題[J].河南科技,2013,(2).
[5]張智博.我國第三方物流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2,(4).
[6]王招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風險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1).
[7]黃義,才略.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解決的有關問題探析—以第三方物流經營人的責任為考察對象[J].物流技術,2010,(Z2).
[8]孟于群.第三方物流合同及其相關法律問題[J].中國海商法年刊,2010,(1).
[9]張為群.淺論從事第三方物流的責任風險[J].中國市場,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