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國貿易逐漸增加,推動了商品和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和配置。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各國港口物流的發展,在現代物流發展形勢和要求下,各國港口開始朝國際航運中心方向發展,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物流運營體系的綜合物流運營中心。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為物流鏈中的一個重要樞紐,中心港口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不斷完善自身服務內容,借助特色和差異化服務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目前,全世界對外貿易中有近90%依靠海運完成,港口物流產業已經成為拓展第三方物流、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增加企業利潤的重要途徑。近幾年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對外貿易持續高速增長,一定程度上為國內港口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在“十二五”政策規劃下,國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成多個吞吐能力萬噸級以上的港口,港口物流產業發展已經初步成型。但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港口物流產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才能滿足外界經濟變化發展的要求。因此借鑒國外典型的港口物流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對構建現代港口物流產業格局,發揮港口物流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港口物流指的是一些具備良好軟硬件條件的大型港口城市,作為重要的區域性口岸,憑借自身在存貨、集貨以及配貨等方面的優勢,利用自身的物流能力對港口各項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整合,為外界提供綜合性的系統物流服務,完善物流產業鏈的過程。港口物流是目前現代物流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物流體系經營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世界港口發展過程來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運輸中心;運輸中心+服務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其中第一階段,港口功能主要為運輸,為船舶提供停靠以及貨物的裝卸、轉運、倉儲等服務;第二階段港口的功能定位為“運輸中心+服務中心”,在第一階段運輸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工業和商業活動等增值功能;第三階段,港口作為“國際物流中心”,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強大的有形商品集散功能,同時,集有形商品、技術、資本、信息集散為一體,成為現代物流系統中提供綜合性物流服務的重要節點。
具體來說,目前典型的港口物流發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航運中心模式。航運中心主要是指地處稠密航線的交叉點的港口城市,具備發達的交通網絡,擁有良好的深水航道和完善的硬件設備,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區域性的經濟、貿易、信息、物流中心。早期航運中心僅提供航運集散功能,其發展和變化受運輸以外領域發展程度的影響,如貿易的發達程度、造船業的技術進步、腹地海運貿易需求等。
根據航運中心的含義,航運中心模式主要適用于港口城市且要求港口城市具備充足的經貿、法律、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資源以及發達的航運市場,強大的腹地經濟是發展航運中心模式的重要基礎,國際上多數航運中心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或者貿易中心。
航運中心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鹿特丹港,這種航運物流模式基本上是鹿特丹港創建并運營發展的,因此也稱為鹿特丹模式。在航運中心物流模式運作中,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負責對整個航運中心系統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同時,這種港口物流模式對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求較高,通過高效率、規模化以及專業化的綜合物流運作,形成航運中心和港口腹地工業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一體化物流鏈。
(2)港口區域物流體系模式。港口區域物流體系是圍繞港口所形成的向周圍輻射發展的港口- 腹地式區域物流經濟模式,利用現代物流網絡和網絡設施實現在不同地區之間貨物的流動和交換,完成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地區經濟繁榮發展。常見的港口區域物流體系結構格局為“臨港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結構,其中,臨港物流園區主要的功能在于對區域內的物流活動進行管理和組織,如地區物流組織、運輸選裝服務等,運輸組織的規模化能夠為物流組織的規模化提供必要條件,通過規模經濟實現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中心的物流設施要求具有一定的規模,并在服務功能上能夠提供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綜合性配套物流服務。
港口區域物流體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安特衛普港,其主要特點在于港口區域物流體系模式的運作為多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管理和規劃一個港口物流中心,通過和區域物流企業的合作能夠解決港口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助于促進臨港工業的發展,進一步擴展腹地。
(3)區港聯動模式。區港聯動的港口物流發展模式是一種由航運物流企業和港口物流企業通過合作共同組建的新型物流運營模式,二者通過相互協作,利用各自優勢共同投資構成一個物流中心,聯動模式的運營一般由港口和保稅港區共同組成的物流中心進行經營管理。區港聯動的港口物流發展模式一般由政府投資建設港口基礎設施,港口實行自由港政策,各個組成部分具有明確的分工,在物流運作和管理上,區港聯動模式的現代化水平比較高,其服務模式具有多樣性。
區港聯動港口物流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港,由新加坡港首創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因此也被稱為新加坡港模式。
(4)虛擬供應鏈式聯盟模式。對于中小企業,可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以自身核心能力為基礎,構建虛擬供應鏈式產業聯盟。虛擬供應鏈式聯盟模式主要有縱向聯盟和橫向聯盟兩種方式,縱向聯盟包括港貨聯盟、港航聯盟、港區聯盟,其中,港貨聯盟的核心企業為貨主企業,貨主企業通過和港口的直接合作,將非核心的運輸業務以及收益率較低的業務外包給港口,以提高自身核心業務的競爭優勢;港航聯盟是港口和航運公司之間的合作聯盟,由航運公司對港口的部分經營內容進行共同管理和使用,共同開發信息平臺,以實現雙贏目標;港區聯盟是港口和臨港工業區之間通過合理的布局,形成產業集群,將相關行業進行集中以提高行業效率,港區聯盟模式有利于企業實現規模效應,同時提高企業應對多變市場需求的能力。橫向聯盟主要是港口群之間的合作聯盟,如集裝箱港口之間的合作聯盟,其港口物流網絡是一個區域性的港口集合,而不是單獨的一個港口。
(5)區港聯動- 保稅港區物流模式。保稅港區是進行區港聯動的重要產物,保稅港區享受政府給予的特殊保護政策,是目前唯一受法律保護的自由貿易雛形。保稅港區在吸引外資企業的同時能夠對腹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地區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區港聯動- 保稅港區模式的物流系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高效的流動性,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保稅港區外部的國際開放地位和保稅港區內部物流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開放程度上;流動性則主要是指物流系統中各項資源在各產業之間和地區內的流動程度。資本、商品、信息等在保稅港區以及進出口過程中的合理流動是實現保稅物流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另外,區港聯動- 保稅港區模式具有較強的群聚效應,保稅港區內的核心業務為保稅物流和加工貿易,同時聯合空運、海運港口和加工區協同發展,開展多式聯運業務。這種模式對制造加工企業、物流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有利于形成港口物流的群聚效應。
保稅港區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為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形成集區港聯動局域網、進區企業系統網、海關監管專用網和公共信息網于一體的開放式系統平臺,同時積極培育自己的特色服務,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柔性物流服務體系。
(6)港口物流網狀布局模式。該模式是指在不同區域之間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的物流系統,一般主要在世界級大型港口或者物流企業中應用,這些港口或者物流企業資金實力雄厚,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相互聯系建立世界級的港口物流集群。該模式一般以船舶企業或者港口運營商為投資主體,這些企業經過多年的港口經營和管理,擁有豐富的全球航線和雄厚的財力,開始在各個地區之間推廣自己的港口管理模式,并在主要港口建立自己的物流運營網絡。
(1)以腹地經濟發展為基礎,科學規劃港口物流管理模式。港口以及腹地經濟的發展是港口物流發展的基礎和依托,港口物流的快速發展能夠對腹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證。現代港口物流模式要求必須有一個能夠覆蓋整個區域的物流園區和加工區與港口建設配套發展,同時利用區港聯動模式實現自由貿易區和港口物流的協調發展,通過配套服務的不斷完善,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使港口物流、自由貿易區和保稅區相互依存、緊密配合、同步發展。
(2)加強和船公司、班輪企業的合作,拓展集裝箱業務,實現雙贏。船公司和班輪企業在港口物流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隨著集裝箱業務的不斷增多,從事集裝箱運輸業務的班輪企業對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集裝箱運輸的專業性和運輸船舶的大型化對港口物流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港口物流行業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在進行港口擴建和拓展集裝箱業務的過程中,港口可以通過和船公司、班輪企業等進行合作,降低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通過合作實現雙贏。
(3)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策法規建設,加強監督和協調職能。政府在港口物流模式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政府應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運營中開展監督和協調等幾個方面。例如,政府應不斷加強軟環境建設,最大限度地爭取保稅港政策,以優惠的政策吸引船公司等物流企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關鍵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對政府以及市場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避免政府過度執法,同時規范市場中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行為。在地區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是保證各方利益和責任的基本條件,能夠促進物流經濟穩步和諧的發展。此外,政府在港口物流具體運作過程中,必須通過適當的監管和協調,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為港口物流的發展和區域物流體系的建設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4)不斷建設和完善區域性物流體系,發揮港口在區域物流體系中的核心作用。為了提高國內港口的綜合競爭實力,國內港口發展的主要方向應成為區域物流體系中的核心競爭力塑造的關鍵。港口物流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地方經濟發展能夠為港口物流行業提供穩定的貨源,為其良性發展創造條件,同時港口物流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拉動效應;
(5)不斷加強港口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港口物流運作的效率和可靠性,通過條形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訂貨系統等信息技術,能夠建立一套覆蓋整個港區甚至輻射周邊地區生產流通、倉儲運輸等服務的開放式網絡平臺,使港口具備完善的物流信息港功能,物流鏈各環節之間能夠實現信息充分的互聯,形成開放的有機整體;
(6)加強港口物流人才培養,提高港口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港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缺乏是我國港口物流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的問題,因此,應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作用,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培養和引進具備專業港口物流管理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尤其是同時具備電子信息技術知識的物流經營管理專業的人才。同時,港口應積極開展管理人員培訓工作,提高現有人員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人力資源建設中實行柔性的用人機制,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引進專業人才,為港口物流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深化發展,港口在國際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成為國際物流供應鏈運營中一個重要的節點和物流通道中心,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伴隨港口的快速發展,港口物流產業成為企業拓展第三方物流市場和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為了充分發揮港口物流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我國港口物流產業應積極借鑒國外典型港口物流發展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國內港口經濟發展特點,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港口物流服務體系和港口物流新格局。
[1]孟會鴻.信息技術在港口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企業導報,2014,(13):141.
[2]曹瑋.服務國際貿易視域下港口物流企業發展戰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4,(29):43-44.
[3]宋鵬程.山東港口物流發展及對策[J].商情,2014,(44):52-53.
[4]陳立新,曹林娟.港口物流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以上海港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5):118-122.
[5]李瑩迪.舟山港口物流發展模式創新與選擇[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4.
[6]吳萍.港口物流系統的發展戰略和體系架構研究[J].物流技術,2014,33(9):92-94.
[7]孫東泉,楊勇.港口物流模式及選擇方法研究[J].物流技術,2014,33(9):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