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臻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大學生黨員是共產黨在新時期的領軍人物和杰出代表,同時是新時期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對大學生的廉潔教育就是指通過對大學生黨員進行廉潔意識的培訓,不斷增強其自律性,學會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行為,逐步成長為一個廉潔奉公、誠實守信的黨員。
高校是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時是社會文明的引導者,高校中的大學生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人才和接班人。由此可見,高校的基本任務在于培養合格人才。而道德上的廉潔,則是培養合格大學生黨員的基本要求。
“廉者政之本也”。無論古今,無論中外,廉政都是國之根本,但目前從全球范圍看,腐敗問題已然成為一個全球公害。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政黨和國家來說,黨風廉政建設都關系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為此,我們黨和國家為了防治腐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這些年不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3年我國簽署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其中就有在中小學和大學之中開展公共教育,提倡在全社會范圍內反對和預防腐敗的內容。2005年,中共中央頒布實施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要求努力構建國家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基本框架,強調和重視教育的基礎作用和制度的保證作用,并輔以監督的作用。《綱要》還提出要求,即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共青團組織必須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重視廉潔教育的內容。2007年,教育部又通過和實施《教育部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即教思政(2007)4號文件,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小學道德教育中的廉潔教育是在全社會中開展反腐倡廉內容的一個關鍵部分,同時,對青少年的廉潔教育也是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8年,中共中央紀委和教育部、監察部同時通過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意見》,《意見》中,第一次明確和強調對大學生的廉潔教育,大力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骨干隊伍,發揮大學生黨員的模范示范作用。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和政黨的希望,是建設富強祖國的希望,在高校進行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對于建設風清氣正的黨風和清正廉明的和諧社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顧名思義,廉潔就意味著節儉、不奢侈、不浪費、不貪婪,作為一名黨員,同時意味著氣節和清白,誠實和守信。大學生黨員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從腐敗的源頭防止腐敗的發生,在未來很長時期內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們黨和國家已經從思想方面、法律制度方面、政策方面對腐敗問題進行防治,但不可否認的是,腐敗問題始終是困擾著黨和國家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無疑是一個立足于當前,又著眼于未來的反腐敗戰略計劃。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完全塑造成功,進行廉潔教育這一項計劃不僅可以培養青少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且對于樹立廉潔公正的社會風氣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從源頭上遏制腐敗思想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蔓延和滲透,培養廉潔的大學生黨員,為黨和國家的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
當前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已經對高校環境造成了一定沖擊,在部分高校已經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甚至在正常的學生工作中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現象。例如在各種評比、獎勵中,學生和班干部及學生輔導員之間有“送禮”等情況發生。大學生對廉潔的認識大多限于書本和理論之上,然而大學階段是學生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這樣不良的思想文化腐蝕了高校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甚至會在校園生活中導致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形成清正廉潔的校園氛圍,發揮廉潔文化的教育和導向作用,使大學生不僅自身能夠做到清正廉潔,而且可以對教師、學校干部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廉潔性進行監督。“以廉促廉”,促進校園文化的形成,實現和諧校園建設的目標。
盡管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對大學生黨員的廉潔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對大學生黨員的廉潔教育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具體來看,黨和國家明確倡導進行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起始于2004年,真正開始這項工作的實施則是2005年教育部在全國十個市縣進行的廉潔教育試點的工作,由此正式開始了在高校中的廉潔教育。如此短暫的發展時間,并且缺乏可以借鑒的經驗,大學生的廉潔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不足,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注重改善這些不足,以更好地發揮廉潔教育的作用。
從目前廉潔教育的制度建設方面看,盡管大多數高校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廉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但這一領導小組并非一個正式的領導集體,而是由學校黨政各個部門共同管理的。這一黨政齊抓共管的領導方式,很容易產生組織協調方面不一致的問題,而調節這一領導方式的配套體制并不完善。領導小組不協調的問題必然會導致工作機制的不一致和不科學,因此,高校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的制度建設明顯不能滿足當前對廉潔教育形勢發展的具體要求。
目前對大學生黨員的廉潔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入黨積極分子的黨課教育和專題講座來實現的,而具體的教育內容并沒有統一要求。許多高校為了簡便行事,忽視廉潔教育的重要性,安排的教育內容十分隨意和單一,分配到廉潔教育的課時量較少。此外,廉潔教育缺乏后續支撐,因而導致廉潔專題教育不夠充分,也不夠連貫。在缺乏必要的監督之下,個別大學生黨員會放松黨規黨紀的學習,放松自律教育,使前期的廉潔教育功虧一簣,效果不佳。
廉潔教育的效果與學校的廉潔教育方法有重要聯系,但當前許多高校只重視對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在廉潔教育方面,目前各個高校對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的方法比較單一,多是通過黨校這一渠道進行,缺乏其他有趣、有效、符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出現敷衍了事的現象,并沒有充分發揮高校各大宣傳載體的作用,開展的廉潔教育項目也較少,宣傳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句古語中可見,廉政是一國之根本。而開展好對大學生黨員的廉潔教育,不僅是在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儲備力量,而且可以加強大學生黨員在高校中聯系群眾的作用,關系到政黨和國家的群眾基礎建設。但是如前所述,高校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尚存在不足,在今后廉潔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必須改進現有教育方式,完善廉潔教育體制改革,擴大教育渠道,完善教育方法,探究和創新教育體制,更有效地發揮廉潔教育應有的功能。
制度的建設為廉潔教育的改善提供保障,因此,各高校必須規范廉潔教育的管理體制。學校層面上,領導要重視廉潔教育的開展,而各個部門則要有計劃、有針對性、有組織地制訂具體的廉潔教育計劃和工作方案。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要使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和黨的理念教育、思想政治修養教育和基本法律知識教育相結合,而不能顧此失彼。只有這些教育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升大學生法律和道德的自覺性和自律性。
許多高校只重視對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的廉潔教育,多是敷衍了事,通過一些課外活動做做樣子。殊不知,只有課堂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育應是大學生黨員廉潔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培訓的課程之中加入專門的廉潔教育專題,并在全部的課時量和教學大綱中體現出廉潔教育的重要性十分重要。除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還可以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中體現廉潔教育。另外,在大學生業余黨校培訓的課程中,要重視廉潔教育,從而使大學生黨員從最初遞交入黨申請書時就端正好入黨動機,為國家建設而入黨,從前人先輩的身上學習廉潔精神,吸取腐敗教訓,形成廉潔自律的精神。
高校擁有良好的平臺為大學生黨員開展廉潔教育提供各類活動的機會,因此,可以在高校內利用豐富的載體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學生各黨支部的書記和負責人可以聯系本支部的具體情況,定期開展相應的廉潔教育活動或討論,對黨規黨紀黨性黨風進行深入探討,強化大學生黨員的信念理想。各黨支部之間則可以相互配合,開展互動,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使每一名黨員都能在活動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取長補短,鞏固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線。各班級或者社團之間,還可以開展其他具有針對性、創新性和有效性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動,如撰寫廉潔名句、背誦廉潔詩句等活動,既具趣味性,又能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保證大學生黨員能夠從中體會廉潔的社會意義,從而自覺樹立和培養公正廉明的思想道德和社會價值觀。
現代社會,網絡已然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開展廉潔教育工作必須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重視網絡上廉潔教育陣地的建設。以校園網為依托,不斷調整網站結構、改善網站內容,提高廉潔教育的針對性,將網站建設為一個指導在校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方式。
網絡之外,學校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校園內的廉潔教育與校園外的廉潔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社會化,鼓勵大學生黨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時進行實踐,不斷豐富和整合廉潔教育資源。
[1]許國彬.對廉政文化進校園和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8):20-23.
[2]寇曉燕.大學生廉潔教育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8):70-72.
[3]吳光.廉政的內涵與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J].浙江社會科學,2006(3):15-36.
[4]張康華,徐軍英.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德育工作[J].高校輔導員,2011(1):28.
[5]盧波,肖韻.淺析如何推進高校廉政教育文化建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2):134.
[6]陳瑞三,徐嘉,彭鵬.大學生廉政教育的內涵與意義[J].文教自戀,2009(12):211.
[7]唐自政,何抒然.對當代大學生廉政教育的現狀和路徑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