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芳
(宣城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安徽 宣城 242000)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Bell palsy)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期性麻痹[1]。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多發于20-40歲,男性多于女性,通常起病急,在數小時至數天達高峰,主要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同側前額皺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者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38歲。經過有效的護理治療,預后良好,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2.1 飲食護理:鼓勵患者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半流質或軟質飲食,忌辛辣、酸、干、硬、粗糙、生冷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糧、豆類、魚類,適當增加維生素B族的攝入。餐后食物易留于齒縫間,要及時漱口或刷牙,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2.2 休息:急性期要多休息,減少外出,不得不外出時佩戴口罩和帽子,不可用冷水洗臉,寒冷季節注意面部和耳后部位保暖,避免面向風口睡眠。
2.3 眼部的護理:由于眼瞼閉合不全或者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暴露在外,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要減少用眼,減少長時間看電視、電腦,減少讀書看報,多休息。外出時戴墨鏡以保護眼睛,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用紗布塊遮蓋眼睛或涂眼藥膏[2]。
2.4 對癥護理
2.4.1 濕敷祛風:用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癱處,每日30分鐘,熱毛巾敷患側,每日2-3次。
2.4.2 按摩:①按摩面部。兩手掌搓熱置于面部,從下頜經口角、頰部、鼻唇溝、眼眶及前額反復按摩3分鐘;②揉眼外側及頰部。兩手手指分別置于眼外側及頰部,以患側為重點,反復揉按2分鐘;③鼓腮努嘴。用手捏住患側口角,用力鼓腮努嘴,讓口腔內氣流從健康一側出來,每天3次,每次鼓吹氣20次;④提捏面部。從口角開始,向上沿鼻翼兩側至眼角,平行向外提捏面部,反復數次;⑤叩面。用手指在面部叩擊,叩擊力量適中,使面部有感覺即可,叩擊2分鐘。
2.4.3 理療: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對超聲波的敏感性為面部>腹部>四肢。在治療量的超聲波作用下,皮膚有輕微充血、輕微刺熱感及溫熱感,但無明顯紅斑,可改變皮膚營養,促進真皮再生,汗腺分泌增強[3]。急性期行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等有利于改善局部血循環,消除神經水腫。
2.5 用藥護理
2.5.1 皮質類固醇激素:可用地塞米松5-10mg靜脈注射,如果是帶狀皰疹引起者,聯合使用阿昔洛韋。
2.5.2 B維生素: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u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
2.6 心理護理:患者大多突然起病,年齡相對較輕,難免會產焦慮、恐懼、自尊改變、憤怒、挫折感。有的患者會擔心形象改變而不愿意出門,和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口角歪斜的后遺癥。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心理疏導和解釋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以提高療效,早日康復。
3.1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預防至關重要:要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避免傷風感冒;避免正對空調、風扇吹冷風,夜晚休息,關閉門窗,減少對流風;秋冬季節外出佩戴口罩帽子等。一旦感覺面部感覺異常,說話微笑面部兩側表情不對稱,要提高警惕,及時就診。
3.2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預后與患者的年齡、體質及就診的早晚都有關系:患者年齡越輕,體質越強,就診越早,及擁有積極樂觀的心理,越能盡早完全康復。我科就診的34例患者中,通過出院后1-3個月的電話隨訪,通常于1-2周后開始恢復,2-3個月內痊愈,約85%病例可以完全恢復,3個月不能痊愈者,多數則會留后遺癥。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癱。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多,男女老少均可發病。此病病程較長,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和不便,特別是青少年,思想壓力很大。因此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可以提高療效,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同時精心的護理,用藥治療和心理疏導對患者病情的恢復意義重大,能使大多數患者及早康復,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學習、生活和工作。本科34例患者經過我們精心細致的護理,取得顯著成效,使患者能夠重新樹立信心,達到良好的療效。
[1] 賈建平,陳生弟,崔麗英,王偉.周圍神經疾病.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1)339-340
[2] 李秋萍,范秀珍,高麗紅.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2)351-352
[3] 燕鐵斌.超聲波療法,物理治療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