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衡,肖玲
(作者系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后)
在當代文學的眾多文體教學中,散文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這是因為,散文既不像小說那樣具有無限的 “可說性”,也不像詩歌那樣具有無限的 “可想象性”,更不像戲劇那樣的 “在場性”。所以,在教學時,很多人在面對短小的散文篇幅時候,可能會感到似乎 “無話可說”。其實不然,散文的文體影響力雖然不如其他幾種文體,但是,從先秦至今,卻也給這種文體增加了很厚重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從藝術角度來分析散文名篇,還是有很多話“可以說”的。在此,我想擇取劉定安①的鄉土散文語言來作一個案例分析。
劉定安的散文有詩歌化傾向,充滿了濃郁的詩情。他慣于在生活中捕捉詩意,運用意象營造氛圍,用質樸簡練的語言,表現出一種淡雅清新的風格,在自然的韻律和節奏感中嫻熟地表達崇高的情感,鑄就了一篇篇文質兼勝、藝術特色突出的作品,試以論之。
一、立足于鄉土味的意向教學。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如何讓學生最先感受劉定安作品的 “鄉土味”,我覺得,語言是最好的途徑。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去感受、體驗其散文語言的特色與內在魅力,是理解其散文 “鄉土味”的第一道關卡。
在劉定安的作品里,或濃或淡始終充溢著一股鄉土生活氣息,這與他使用的語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 “細伢子”、“小妹子”、“堂客”,這一類鄉里人稱呼,讓人倍感親切;還有 “那嗎辦”、“哪曉得”、“呷飽了”、“咯樣子”、“美了哪個老鴉啄的”、“站著說話不腰痛”等衡陽方言、俗語增加了不少生活情趣,韻味十足。最有特色的是符合鄉民身份的質樸而又帶點粗俗的語言。如 《老水車》中父親困于老水車的破舊在田下暴喝 “死哪去啦!水還沒到田背”。父親當時的急躁可想而知,先借語言發泄一下。《彎彎石板路》中報訊人對小荷的責備 “忘恩負義的畜生!看你有臉回來!”這些指責的話語顯得格外真實,很簡短的兩句話,把鄉民的氣憤情緒渲染到了極致,鄉民直爽的性格也能一語看出。《西鄉打柴人》中武師年端對當年 “比耍燈”的活靈活現的敘述,讓人莞爾一笑。除此之外,劉定安的作品中也穿插了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南風悠悠》中 “麥子青來麥子黃,收完麥子種高粱。喝酒要喝高粱酒,戀愛要戀滿姑娘”。道出了年輕小伙子的灑脫與豪邁,也讓讀者感受到了鄉風的淳樸。通過對這些鄉土語言的 “挖掘式”教學,就能讓學生完全融進地域文化的濃厚氛圍中,從而深刻地理解其意義;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們對地方文化及文學的熱愛。
二、立足于動詞選用的亮點教學。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曾經指出:語言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大凡運動的東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②。古人講究煉字,實際上是在煉詞,在許多情況下,是在講究動詞的錘煉。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到并會特別地強調,不管是散文還是詩歌,劉定安都特別注重選詞。如 “父親的日子系在稻穗上”, “系”字就用得很巧妙:首先,從質地上看很輕柔,和稻穗一樣柔軟,雖是捆綁的意思卻沒捆綁那么生硬;其次,“系”有聯系、關系的意思在里面,正好將父親與稻田的那種相互依存的感情傳達了出來。又如 “雪剛剛消融,小草還來不及抖去灰褐色的紗巾”、“杜鵑鳥又一聲長鳴,受驚似地彈向空中”、“太陽已經跌下祠堂那高高的瓦脊”。一個 “抖”字突出了小草的生命力,讓人感知到春天的氣息;“彈”字有一種速度感在里面,把鳥受驚的狀態描摹得淋漓盡致;說太陽 “跌下”而不用 “落下”則營造了一種夜幕降臨時的蒼茫、寂寥感。這些動詞本身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動態造型功能很強,容易使人展開無盡的聯想,使文章更具動感。這對于學生的寫作訓練也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三、立足于詩化的韻味教學。品讀劉定安的鄉土散文是一個精神入鄉的 “享受”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美”的過程。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劉定安的文字中,有很多詞匯借用古人辭藻,或者化用古詩詞,讀來很有古韻,蘊含著一股幽幽的書香氣息,具有一種優雅的古典美 。如 《七月荷》中 “唐時明月照著荷塘,踏月吟哦的青衫公子,回首招呼佩劍書生;彈荷花之曲,仰荷花之風,誰又是你相慕的知音?!……風吹過蒼茫的空間和時間,縈回七月如煙的話題,呼喚一支采蓮曲,在碧葉深處”③。鄉野荷花的清純氣質配上古樸精致的語言,讀著讀著眼前就浮現出一大池荷花,青衫公子、佩劍書生在那里瀟灑走過,幽幽的琴聲在空中回旋,讓人回味無窮。“大風起兮為誰?云飛揚兮為誰?”“黃鸝鳴翠的柳岸,牛背上搖晃著哨音” “那煙久久不散,就濕了”等語句,初看似曾相識,仔細一看才知道作者的巧妙用心。簡練的文字創設了一幅幅意境悠遠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古典意趣與現代元素的有機融合,構成了劉定安語言的一大特色。同時,通過將劉定安鄉土散文與古典詩詞的聯想式比較教學,更能夠引發學生的多重聯想,體味現代散文的多重意境與魅力。
四、立足于言外之意的思辨教學。劉定安的作品中,不論是散文、隨筆,還是詩歌,均注重從細節入手,精致刻畫所要表達的內容,力求用美的語言展現生動的畫面,用詩的詠嘆表達對生命、真情的追尋。如 《柘里渡》通過細節描寫使人物個性鮮明。主要人物有擺渡者落雨、村姑點點、胡子、麻老板、菇子、小朵、立秋。這些人物都很真實、單純而且可愛,體現出湘南民風的淳樸:落雨憨厚、勤勞但有點固執、膽小,想愛又怯于行動,眼巴巴看著點點跟著麻老板淪落天涯;點點心地善良但卻拿不定主意,愛著落雨卻又向往著過城里人的生活,以至于陰差陽錯錯過了落雨,孤苦伶仃客死他鄉;胡子、菇子、立秋、小朵的描寫雖著墨不多,但都敢愛敢恨,血肉豐滿;即便是對怕 “共產”而到臺灣去的麻老板,也不是臉譜式地反面描寫,故意弄出 “壞水”來編故事,而是寫麻老板貪財要 “轎夫錢”,對即將來臨的 “解放”麻木甚至害怕。人物的性格,從簡短的對話和一些細節 (如過渡、對歌、拉夯、開銅鎖等)中得以凸現。
劉定安還善于從平凡常見的細小事物中,掘出哲理,發人深省。文字中開始顯現鄉村哲學的影子,帶有理性思辨的色彩。“晚稻田在秋天是大地的風景”——沉默無聲的晚稻田裸露在山野之間,恰似一個平凡而樸實的人,只有奉獻,沒有企求。“晚稻田,提竹籃的童年還能回來么?晚稻田,捉青蛙的少年還能回來么?”④寫到這里,作者似乎試圖從晚稻田身上尋覓什么,是童年的夢?還是逝去的光陰?晚稻田,這個鄉村特有的景觀,經過輪番耕種,孕育著從開犁到開鐮的難言之痛,不知道浸透了多少淚血汗水,但仍然忠誠執著,一直以來承載著鄉人們生存的希望,是故鄉一道溫暖、永恒的風景線。這種意境凝集著人生真諦,洋溢著一種耐人尋味的哲理美和思索美。《乘風歸來》中作者寫道:“故鄉在哪里?有祖先墳墓之地。那祖先的故鄉又在哪里呢?祖先的祖先在哪里呢?沒有哪塊土地永遠屬于誰,沒有哪個故鄉永遠屬于誰”⑤。對生命意義的獨特思考和達觀的人生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應該說,劉定安的鄉土散文豐富地表達了衡陽——這塊熱土的生活、風俗民情,以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其語言尤其地道,猶如活化石般地被 “刻印”下來。通過對其鄉土散文語言的 “教”與 “學”,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這種鄉土語言的內在活力,而且還能夠啟迪學生如何在自己的方言中走出困境;不僅可以充分地感受衡陽文化及其傳承的獨特性,而且還能夠真正體會到地域文學是如何接地氣的原生態。
注釋:
①劉定安:當代湖南鄉土作家,著有散文集 《黑竹林》、《農歷》、《在雨季》(詩文合集)等,其作品曾被評論界譽為 “純粹的散文”,曾多次獲得過國家級、省級文學創作獎。
②張愛萍:《在作文教學中倡導有序的模仿》,《語文教學與研究 (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
③④劉定安:《黑竹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0頁。
⑤劉定安: 《農歷》,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