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秀鳳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北高中心幼兒園莆田市351100)
社會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面對著現行社會生活空間日益擴大化、環境日益復雜化,對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織、互相滲透的兩個體系。可見,社會教育生活化是源于幼兒與周圍的教師、同伴間共同生活、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去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的有效方式。
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社會風俗、禮儀信仰;社會行為規范;還包括有關祖國、世界的知識等廣泛內容。而如今大部分幼兒園及其教師只對教參上的社會知識內容進行簡單的說教傳授,不但局限了對知識點的深入拓展,也缺乏教育方式的生動形象性,對幼兒的社會教育生活化幫助不大。
幼兒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幼兒的興趣、思維能力、自理能力、遵守紀律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十分關鍵。但現行不少幼兒園只是迎合家長所偏向的語言、科學等領域知識傳授與教育,而淡化了社會教育活動,這對于幼兒未來人格發展的方向顯然是不利的。
目前,不少幼兒園教師對社會教育活動仍局限于課堂集中教育的簡單說教,忽視了對本園已配備的電腦、多媒體、投影儀的有效利用,忽視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參與積極性,更談不上幼兒能從應有的活動中獲得必要的經驗體會。
當前,社會教育活動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外在因素是社會及家長的重知識輕能力和行為習慣培養的思想,使得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任務頗有偏向,而忽略了對展開社會教育活動積極性、主動性。
就內在因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雖然不少幼兒園的教學設備軟硬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對于本園現有的設備及其本土資源的缺乏有效推廣與宣導,影響著幼兒園和老師開展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幼兒教師的嚴重缺乏,不少幼兒園存在教師分配不均勻,不少教師并非本專業畢業,專業水平較低,加上培訓力度不夠,培訓層次不明確,使得幼兒教師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三是現行幼兒園教師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嚴重。
“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其應該滲透到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4]幼兒園社會教育生活化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教合一,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第一,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時刻貫穿著社會教育。首先,教師應從建立適應本班幼兒的科學的一日生活常規來引領幼兒的正確行為,幫助幼兒實現從單一家庭跨入適應社會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其次,在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時刻貫穿社會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晨間接待環節,教師以飽滿熱情的心態與幼兒打招呼問好,讓幼兒感受到關愛、溫暖和尊重;盥洗喝水環節,讓幼兒懂得排隊等待、相互謙讓等環節把社會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融合其中。
第二,營造溫馨、健康氛圍,創造本土人文環境。教師應為幼兒的社會教育提供幼兒園內外的活動教育契機,如節日歡慶的師幼群體活動經驗的豐富、班級主題墻及區角材料的共同準備添設來增強幼兒自信心與責任成就感的形成、家園共育的親子游園面對面經驗交談的溫馨氛圍的幼兒自信與自尊的發展,以此促進幼兒的主體地位、適時引導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不斷提高與持續發展。
社會教育活動有兩方面: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為幼兒接觸社會和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條件。讓幼兒真正地接觸生活,參與生活,了解生活,從而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增設多元的角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角色扮演、情境的模擬了解自己身邊的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性質,促進幼兒社會知識經驗的提高。
為了引起教師對社會教育的重視,應該組織教師開展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的解讀,從此提升教師對社會領域課程的認識及正確教育理念的樹立。懂得對幼兒進行“互助、合作、分享、遵守規則、愛的教育等德育內容的教育與了人的意志品質、自信心、責任感等心理教育的培養。此外,還可以以課題研究為紐帶,利用幼兒幼兒園教研活動、業務學習來開展課題研究的核心,共同研究并了解實際教學中的熱難點問題,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和指導教學實踐,進而讓幼兒更好地在生活中學習社會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健康全面發展。
[1]唐元毅,朱莉玲.幼兒園的社會與科學教育活動》[M].四川大學出版社,p1,p21
[2]李同彤.幼兒園生活化教育的實踐探索.遼寧省軍區幼兒園.幼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