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波
(山東省章丘市高級中學 章丘市 250200)
物理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物理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在物理教學中要突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物理知識回歸到生活中,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對提高物理成績有很大的作用。
教學生活化的含義就是指教師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找出其中蘊含的知識,將教學和生活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挖掘、探究獲得知識,有效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就是指高中物理教師從學生的生活或者身邊的事物出發,找出學生感興趣的、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生活實例開展物理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建立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找出問題中的物理知識并且解答出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具體,增強知識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并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表達出自己的意愿,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調動課堂上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使物理教學走入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課題的導入,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課題導入一定要簡單生動,過于抽象的例子會使學生望而生畏,教師要從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出發,例子的選擇要保證學生都了解但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為主。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和一名同學共同完成實驗,教師抓住格尺的一端,學生將手放在格尺的中間部位,當教師松手之后觀察學生能否接住格尺,學生會認為輕易就能抓住格尺,但是并不容易,這時教師就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習自由落體運動奠定了基礎。又如學習牛頓定律時,教師可以準備兩個雞蛋,提出如何在不打碎的情況下區分雞蛋是生是熟,區分的方法是將雞蛋進行扭轉,不順暢的是生的,反之則是熟的,教師可以在試驗后將雞蛋打破進行驗證,這個例子是很接近生活的一個小常識,很多學生知道辨別的方法但是不懂其中的原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理解概念的程度的決定了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實例開始引入,然后在解決問題時將使用到的物理知識合理的引出來,這種教學方式效果很好。例如在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雙手搓動會產生什么感覺,學生就會好奇為什么搓手會發熱,從做工的概念分析摩擦力,最后分析出摩擦力做功與內能的關系。力學中的重點是功與能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會出現理解不上去的問題,通過這個例子能夠很高的將功與內能之間的關系引導出來。
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現象,但是因為觀察的不仔細會被我們忽略很多,導致物理知識與現實脫節,教師要加大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照相機鏡頭的彩色是一層鍍膜,能夠將原有反射光的能量轉換為入射光的能量,也就是增強了入射光的強度;又如在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因為磨刀石與刀摩擦會產生會使刀的內能增加,然后溫度升高,刀口不利,澆水是為使菜刀的內能降低,溫度降低,才能把刀磨得鋒利。
在講授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比較困難的就是學生想象不出實際的情境,也正說明了做物理實驗的重要性。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用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輔助,通過實物進行講解,將學生的所有感官都帶動起來,能夠有效的活躍教學中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通過自行車能夠分析地面與輪胎之間的摩擦力以及車輪軸心彈子的摩擦力,舉這個例子的效果很好;注射器能夠說明抽水機的原理;指甲刀用于分析力臂、支點、杠桿的原理十分形象和直觀;在學習“氣體和液體的壓強”之后,可以通過介紹醫院滴注式輸液器的原理,并且結合氣、液體壓強的知識做一些說明;可以通過塑料瓶介紹液體內部壓強和深度兩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述分析能夠看出,將高中物理的教學融入到生活當中,能夠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學生通過使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生活,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宋艷華.淺析“生活化”的高中物理教學[J].考試周刊,2013,80:149.
[2]周小松.基于生活化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J].中學物理,2014,05:3-4.
[3]韓軍民.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思路及策略 [J].新課程 (上),2011,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