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山西省太谷縣付井聯合小學 晉中市 030600)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創設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怎樣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會學、會用、用活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
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受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多年來,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比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一節時,從學生熟悉的長方形入手,比較數學課本封面與課桌面的大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操作和探究很快得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應用其公式計算出課本封面與課桌面的面積。在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遵循“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不斷地挖掘和利用實際生活的強大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所以,教師如何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很關鍵。比如: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時,用課件出示創設了老漁夫從6月1日開始,連續打3天魚休息1天,年輕漁夫連續打5天魚休息1天的情境,讓學生在日歷中尋找各自休息的時間與共同休息的時間。提出問題:老漁夫休息的是哪些日子?生:4、8、12、16、20、24、28號。又問:年輕漁夫休息的是哪些日子?生:6、12、18、24、30號。創設該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老漁夫這些休息日的特點是組成了一個等差數列,后面的所有休息日的數據都是第一個休息日數據的倍數,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感中觀察思維,很好的把握所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歸納,以突出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自備的不同大小的圓柱性學具如茶葉筒等,指出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展開后看是什么形狀的,有的學生沿著高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把高瘦形狀的圓柱體沿高剪開展開后是正方形。教師指導學生從中導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以高。學生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同時也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習興趣越學越濃。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求制做一節煙筒至少要用多少鐵皮的問題,學生會開動腦筋,想辦法、理思路去解決。這樣將數學應用于實際,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學生也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
其實,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玩的某種玩具都與數學的學習活動相聯系,學生的生活與實踐活動都與數學緊密相聯。這樣就促使學生在學習時,把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聯系起來,就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小,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邏輯判斷水平及思維能力都比較低。因此,數學教學應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并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產生情景的場所,我們更不應抽掉經驗的成分,作為單純抽象知識的堆積,而更應該注重情趣性,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樂趣,從而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把教材上的知識生活化,利用一些有意義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是無處不在的。
總之,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從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邊的數學現象,把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帶到課堂,讓學生在其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