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平
(余姚市舜江中學余姚市315400)
引起學生的關注在課的起始,要給學生較強的、較新穎的刺激,以幫助學生收斂課前的各種其他思想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學任務和教學程序之中。
興趣是情感的體現,能促進動機的產生。學生學習有興趣,就能積極思考,所以“善導”的教師,在教學之始,總是千方百計地誘發學生的求知欲,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
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動起來,學生就想知道,樂意學;利用已有的素材作“引子”,有自如地導入新課題;通過實例、實驗的觀察引入,也可為思維加工鋪墊。
引入的方法和類型很多,在設計和實施中均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導致有方。
要有助于學生初步明確將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要學?要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取恰當的引入方法。
善于以舊招新,溫故知新。引入的內容與新課重點緊密相關,能提示新舊知識相聯系的特點。
盡量以生動、具體的事例或實際為基礎,引入新知識;設問和講述能達到激其情、引其疑、發人深思。
既能引人注目、頗有風趣,又能造成懸念,這個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老師生動的語言和熾熱的情感。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用觀察與實驗導入新課,充分利用了直觀教學手段,不僅生動具體,把學生對現象觀察的興趣引到對理論的學習上來。而且,這種直觀的感受與抽象的思維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形成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充滿情趣和趣味的引入,可為學生創造出輕松有趣、專注而投入的課堂氛圍。如在介紹水的一個化學性質(和金屬反應)時,我設計了一個趣味實驗—“滴水生火”。在蒸發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一小塊金屬鈉,然后滴入幾滴水,學生馬上看到了異常現象,將水滴入后立即燃燒起來,水怎么會生火呢?學生馬上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順利引入新課。再如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可用一個小“魔術”作為引入-“清水變牛奶”:手持一杯澄清石灰水,告訴學生這是一杯“清水”,然后請一位同學小心地用導管向其中吹氣,不一會兒制成一杯白乳狀“牛奶”
為了使學生明辨是非,糾正錯誤認識,獲得正確的知識,采用傳統的誤識或不科學的做法作專題討論來導向課題,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學知識的必要性。如在講“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一課時,教師舉出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當人們經過極其骯臟、氣味難聞的地方,總是習慣把鼻子堵上用口呼吸。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做法對嗎?到底用鼻子呼吸好,還是用口呼吸好?同學們情緒振奮,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教師不做評判,待同學們充分發言后指出:究竟用什么呼吸好,我們的回答必須有科學的依據。我們知道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當我們了解了呼吸道各部分的結構特點之后,正確的結論自然就會得出。這樣的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生非常感興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還能使學生分析、判斷、表達等方面能力得到培養。
科學教學中有部分內容缺乏趣味性,學起來枯燥,教起來干癟,對這些內容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探求問題奧妙所在的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習興趣。
如在“簡單的磁現象”一節,我曾以這樣的形式引入:上課一開始,我用手指對著磁針,在磁針上方劃圈,磁針跟著手指旋轉,學生感到驚奇。我說:“我不會魔術,也不會氣功”。接著從袖口中抽出條形磁鐵(學生大笑)。在輕松而教師而又不失興趣的氣氛中引入新課。
在講“物質代謝”一節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樣,馬和牛都吃草,但肉味且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會胖起來。患了腸炎幾天就會瘦下去,你知道為什么嗎?教師引而不發,學生疑問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師因勢利導,當我們學過“物質代謝”的知識后,大家就會明白了,引入新課。
對“摩擦力”一節的引入,一般大都采用例舉生活中的實例而引入新課。我用一個非常短小的懸念式提問和一個小實驗引入。師生問好后,我就問:有什么辦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用手豎直地把一本書提起的同時,將另一本書也“粘起”?學生馬上興趣驟然,相互討論并爭先恐后表述自己的看法。最后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示(把兩本書一頁一頁地對插起來,并把書壓平,提起一本書,另一本也被“粘起”)。
在講蒸發時,走上講臺時,用浸過酒精的濕棉花在黑板上擦出一痕跡,師生問好后,轉身再看濕棉花擦過的地方,痕跡沒了,酒精到哪里去了呢?自然引出課題。
以妥帖而合適的謎語或詩詞開頭,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而使科學課充滿了情趣和人文氣息。
如在講“照明電路”中主要用電器“點燈”時,我先請同學們猜個謎語:屋里有根藤,藤上接個瓜,太陽一落山,瓜里開紅花。在講“地球的運動”時,我這樣設計:請大家先輕松一下,猜個很簡單的謎語:
有個球,可真怪,不用發動不停轉。
春夏秋冬按時換,滿載人類千千萬。
發現很多學生舉手,我說,喲,這么多同學才出來了,好,大家一塊說,這是什么?地球。對,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
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用蘇軾的詩:“峰多巧障目,江遠欲浮天”開頭,很自然地引出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講參照物時,以“輕舟已過萬重山”、“巍巍秦山兩岸走”作引入也很自然。
在講“CaCO3”時,朗誦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山在人間。”并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清明剛正的品質。其中也包含了三個化學反應的原理,這是學生從未想過的,由此引入,效果極佳。
在講“污染”時,幻燈片先映出舊詞新編:“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黑波”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水污染日趨嚴重的生活場景,引入自然。
任何新的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舊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對舊知識的積累就沒有新知識的繼續學習和再認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思維方式雖以形象思維為主,但由于知識的積累和增加,經過不斷地總結、歸納,抽象的邏輯思維逐漸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據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對一些前后知識聯系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采取復習引導的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識過渡,不僅使舊知識得到鞏固,新知識過渡自然,更重要的是從一上課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比如“新陳代謝”一節,概念性強,知識深,難度大,學生不容易理解。為將這一知識難度化解,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復習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人的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系統的功能,然后啟發學生思考:這幾章內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問題,究竟是什么呢?學生認真思考,綜合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人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教師補充:還有能量交換。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新陳代謝”引出課題。
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聯想,自然引入新課。
如講“密度”時,我這樣開場白,市場上的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大量制造偽劣產品,有些商品很難辨別其真假,同學們都想成為一個聰明能干的人,都不想上當受騙,不想把銅戒指當成金戒指去買。生活中銅和金均為金黃色,但價格相差卻很大,怎么區分他們呢?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就能解決上面的問題。
又如“氫氣的性質”一節開始講授前,我將事先準備好的氫氣球放飛在教室上空,氫氣球下系一紅色綢布,上書,向同學們問好,歡迎同學們學習氫氣的性質。學生精神激昂,課堂上充滿歡樂愉快氣氛。
這是直接闡明學習目的和要求、各個重要部分的內容及教學過程的引入方法。如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時,開門見山,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的速度加快,減慢或改變方向),那么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會怎樣呢?
如在“電磁感應”的教學中,我直接提出問題:電流可以產生磁場,磁場能不能產生電流呢?一句話就自然引入新課。
初中自然科學中某些具有對稱性或相似性的概念或規律,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入課題,如效率與功率、省力與省功等。
以上是我闡述了幾種常見的引入的方法,其實,引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錄像引入法、小故事引入法、綜合練習法、檢查預習法、借助事例法、以舊拓新法等等。但無論哪種引入方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創設最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引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點。因此,引入的設計在知識深度上必須具有可行性,在實施教學目標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設計的形式與內容上要增強趣味性,在思維的訓練上要具有啟發性,在情感意志的培養上要具有引導性,為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及思想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疏霍姆林斯基講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學生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這條規律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引入的藝術手法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之處是教師在引入時盡可能使學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而又巧妙地滲透了新的教學內容,且能較快地啟迪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