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鐘
(嵊州愛德外國語學校 嵊州市 312400)
結合“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里開展多種形態的電腦作品制作,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活動進課堂能充分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操練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效率。
第一,電腦作品制作使學習過程變“推”為“拉”。高中學生雖然在信息技術課上學過一些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但是如果讓學生參與到電腦作品制作當中,那么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會顯得不足。為此,學生需要自己進行學習,收集、查閱相關的資料,才能進行創作。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創作當中,還可以學習到以前在課堂上沒有學過的知識。
案例1:前幾年筆者指導的一名學生想要用課堂教學內容V B 6.0開發編寫一個“學校課本管理系統”,來幫助在教務處工作的爸爸管理、統計教材。事實上V B界面設計、程序結構等學得很好的他才開了頭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學生發現用V B的數組來管理大量的數據實在不理想。于是跑來問怎么辦,當時我建議他自學一下比較容易上手的數據庫管理系統A c c e s s及調用數據庫的知識,由于很希望解決V B調用數據庫的問題,該學生很主動地通過百度及購買書籍去自學了尚未教過的數據庫知識,因為是應用于實際在做的項目,所以學習效果特別好,在后來我教學A cc e s s數據庫知識的時,他成了一位協助我解決其他學生無論課堂內外碰到的數據庫方面問題的名副其實的“助教”,有時甚至還能教我一些東西。他本人的這個作品也獲得了浙江省電腦作品評選一等獎。
在進行電腦作品制作過程中,學生各方面的信息素養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二,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電腦作品的制作是對學生整體思維能力的一次考驗,因為一個好的作品,結構要嚴謹,布局要合理,色彩搭配要得當。不僅要完整地表達出創作的內容,還要有創意。電腦作品不是簡單的素材堆積,制作時一定要文字規范、圖像清晰穩定、構圖與色彩使用正確,要保證在運行時平穩流暢,可控性好,可靠性強,利于進行操作。因此,學生需要在進行創作之前進行整體構思,計劃好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和需要哪些方面的素材,此過程對學生全局地看待與解決問題,鍛煉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效率很有好處。
第三,電腦制作活動還能促進學生對社會生活、現實世界的關注,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捕捉靈感,與社會共鳴。而不是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死讀書者或僅會沉迷于網游網聊等虛幻世界的人。
第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創新”是電腦制作活動永恒的主題,電腦作品制作離不開學生豐富的想象。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的階段是青少年時期,他們尚未太多僵化思維定勢的腦袋里的一些奇思妙想,會給知識豐富、邏輯嚴密的大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在電腦作品制作活動中,鼓勵學生放飛想象,大膽創新,可以從身邊小事、國家大事、課文涉及的事物中去挖掘題材,構思作品。
案例2:筆者曾輔導過一名喜愛PhotoShop的學生,時值中俄友好年,我讓學生們創意一下反映中俄友好題材的各作形式的電腦作品,多數學生在網上下載了一些宣傳招貼類的照片、海報,然后在原來的思路上加工,雖然視覺效果也很好,但總讓人覺得視角一般。當看到這名學生的作品時真的讓人覺得既新穎又實用:作品是一款手表的平面設計,包括手表的包裝盒、Logo,共三副畫,其實手表和包裝盒是她一直在積累著做的,這次只是把俄羅斯的國旗色彩“白、藍、紅”三元素巧妙地設計成此三色的“>>>”手表上的Logo,寓意“中國人民表示心中有俄羅斯、中俄關系積極向前”。俄羅斯朋友如果收到由中國的中學生設計的這款體現中俄友誼的精美手表,應該會倍感欣喜和親切。
在電腦作品制作活動中,注意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使學生制作的作品獨具匠心,富有個性,富有創意。為此,通過多種渠道和各種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制作,學會創新。
第二,靈活采用開展電腦作品制作的方式方法。電腦制作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要使學生學會制作,學會創新。筆者的經驗是:(1)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創新。自主學習能夠較好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克服老師包辦代替的缺點,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認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提高學習效率。浙師大附中的李永前老師在一次講座上很生動地談到了這個問題:他以學生Photo Shop摳圖制作一的幅纖毫畢露的楊冪宣傳海報為例,講了摳圖一般課堂上教會“魔棒、套索”就行,如果有學生想掌握精細摳圖,則讓學生百度“P S摳圖”,就能自學到效果特棒但也紛繁復雜的摳圖技術,這種知識與技能如果由老師課堂上老師講要怎么怎么摳,學生早就沒耐心了聽了,但為了要完善自己想要做成的作品,學生會孜孜不倦、一絲不茍地去自學,學成了還會拿來跟老師炫耀他的“特有技術”。信息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生自行學習與電腦制作有關的網站、書籍及教學光盤上的內容,掌握軟件使用的方法。輔導老師可將準備的“Photo ShopCS教學”、“Flash實例講解”、“中文版V B 6.0例程”等知識與幫助的內容電子稿拷貝到學生機上,或放F T P服務器上,以便資源共享。學生自學過程中輔導老師應及時作些解答和輔導,或者共同研究,這樣,學生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己獨立思考所得,制作出獨具個性、與眾不同的作品來,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培養了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使學生個體的信息素養及整個信息技術課堂的效率得到提升。(2)成立電腦制作活動研究小組。不少同學對電腦作品制作有濃厚的興趣,且具有一定的軟件的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個人視角較窄、缺乏素材等原因做不成有質量的作品,此時可以成立一個組織,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共同努力,達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目的。(3)根據學生信息素養、能力進行分層。大致可分為:第一層、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都懂的很少的學生。那就從基礎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學方法主要使用演示與實踐、采用任務驅動法;第二層、懂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我一般采用交流、互動與計算機輔助教學,采取問題驅動法;第三層:經常接觸計算機,甚至可稱某一方面的“高手”。我就會給一定難度的、實用性強的項目,給學生自主權,著力培養這類學生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與能力,提高他們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信息創新能力,進行項目驅動;并讓他們帶動第一、二層同學共同參與電腦作品制作,大大提高了其他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也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分類。如:有的學生喜歡制作動畫,有的學生喜歡制作網頁,而有的學生喜歡玩程序設計。在信息課堂中,我采用興趣分組,讓每位學生在各自興趣組中合作、交流,提高創新學習的能力,展示了他們的個性。
第三,注意輔導教師自身的定位、作用及發展。電腦制作活動的精神實質是“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普及,展示中小學生信息技術實踐成果”。教師在輔導作品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給學生適當、恰當的輔導,切忌替學生完成作品。讓學生失去鍛煉的機會,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活動一再強調的作品原創性,也正是出于這一目的。其實,輔導教師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要多看、多研究歷年來的獲獎作品,從中找出優秀作品的一些共性特點,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協調學生課余時間,邀請有專長的教師,特別是美術教師來共同輔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技術難題、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制作軟件等等。指導學生進行電腦作品制作是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信息技術教師也會遇到“瓶頸”,比如在構圖、色彩、造型等美術知識方面,經常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需要輔導教師廣泛涉獵各方面知識,不斷學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學生作品制作的輔導過程,也是教師自我綜合素質提升的過程。
總之,開展電腦作品制作是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極好課程。如能夠充分開發利用,不失為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的一條好途徑。對信息課堂技術的引領者——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而言,電腦作品制作活動的開展也會迫使教師在技術上跟緊時代的步伐,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不斷深化課堂教學實驗改革,全面推進數字化環境建設,與活動輔導的受眾——學生一起共同提升信息課堂的效率。
[1]康洪瑞,趙桐.利用電腦制作活動促進中小學生能力提升[J].信息化教學,2010(24).
[2]簡紅濤.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的輔導策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09).
[3]淺談學生電腦制作活動的開展[D B/OL].百度文庫,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