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芬
(保定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小學教育專業是培養小學教師的搖籃。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普遍采用的是分方向即分科培養模式。此種模式曾經對地方基礎教育的發展起過巨大的支撐與推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引發的現實問題亦發人深思,那就是,分科模式下培養的小學教師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基礎教育對小學師資的現實需求。
目前,我國城市小學趨于飽和,對小學教師的社會需求較低。而農村小學數量龐大,且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其對小學教師的現實需求很高。同時,農村小學的特點是,大部分農村小學規模偏小,不可能依據所開設課程配備各學科專業師資。在這些小學里,一個教師要教授多個學科亦或所有學科,甚至在一些地處偏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農村小學或教學點,一個教師要教授所有年級的所有學科。而規模稍大的農村小學,一至三年級教師包班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此看出,農村小學的現實特點要求小學教師能勝任小學各學科教學,即農村小學需要的是全科型小學教師。而現有的分科培養模式,從其課程設置的特征來看,突出的是本方向的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與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從其知識與能力的儲備以及個人的意愿與信心等方面,均傾向于適應或勝任符合自己專業方向的單一學科的教學,要承擔其它學科的教學,還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職前專業訓練,這在農村小學是不現實的。事實是,個人教學實踐中的摸索、嘗試取代了專業的職前訓練,這對農村小學教學效果的影響無疑是惡劣的,其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可見,分科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基礎教育對小學師資的社會需求。于是,面向農村,構建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是一種現實的呼喚,更是高等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的社會功能不會逐步弱化的保障。
思路一,要定性在農村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部對我國高等院校各專業建設的規劃中明確指出: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是面向地方基礎教育,根本目的是服務地方基礎教育。可見,為基礎教育服務是社會賦予小學教育專業的歷史使命。因此,構建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必須要體現我國基礎教育的性質以及我國地方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我國地方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是,農村小學需要大量小學教師。因此,構建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思路之一,應該是要定性在農村,即為農村小學培養師資,以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問題。
請注明:本文系作者2013年承擔的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劃項目《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 H 134002。
思路二,要定位在全科我國農村小學需要的是能勝任多個學科甚至所有學科的小學教師,因此,構建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思路之二是要定性在全科。唯此,才會使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體現地方適應性,使其培養的小學教師真正能走進農村小學,而且能夠適應農村小學的現實需求。
思路三,要定格在教育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小學師資。這也就決定了小學教育專業的性質屬于專業技術教育,必須充分體現職前教育即師范性的特點,因此,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定格在教育,即通過增加教育類課程等方式突出其專業的師范性特征。
基于以上三點思路,提出構建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策略的三點思考。
培養目標是培養模式的方向,建構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首先要有目標的轉變。即把目標明確定位在:要為農村小學培養合格師資,要具備承擔小學階段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教學工作的能力,并能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和開展小學班級管理工作,其學歷層次為本科。
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也是落實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設一套能夠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的課程體系,是構建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拓展通識教育類課程在培養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的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讓未來的小學教師首先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人,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在此基礎上,為其未來勝任小學全科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廣博的綜合文化知識基礎。為此,通識教育類課程設置要多樣化。表現為:從內容上要涉及人文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藝體科學知識三個模塊,每個模塊下再開設相應的子課程;從形式上可以采取提供大量的可供學生選擇的選修課的方式,分散的貫穿于整個的培養模式中。而且,要加強對這類課程開設和考核規范性的管理,以提升學生對這類課程的學習效果,使通識教育類課程真正實現其育人目標。
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地方的基礎教育都是在宏大的地域文化的氛圍中進行,因此,通識教育類課程中還可以加入與區域文化相關聯的內容,以提升未來的全科型小學教師對地方文化的靈敏度、關注度、熟悉度,從而最大可能的提升其綜合素養。
其次、適當精簡學科專業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指關于某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如小學所開設的語文、數學及其它各門課程的專業知識。開設的目的是使未來的全科型小學教師具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底蘊。以往,分科培養模式下的小學教育專業,過于偏重的是語文或數學學科專業課程,造成了這兩門學科專業課程設置過細,過于注重對其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挖掘,所占課時比例過大,學分比例過重,這反映出對小學教師要具備的文化素質理解上的偏誤。學科專業知識是未來小學教師從事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確實很重要,但是,小學教師尤其是全科型小學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水平不需要太精深,而更強調其對小學開設的各門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成功的把學科專業知識傳授給小學兒童。因此,適當壓縮精簡學科專業課程,實現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科學化,這是建設能夠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課程體系的關鍵。并且,學科專業課程的開設,并非是像中文或數學等專業那樣單純的設置某一學科專業的課程,而是應該綜合設置,在此基礎上有所側重。已有的事實證明,將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課程開設成中文或數學等的專業課程是對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誤讀,也是使得小學教育專業全科型培養目標流于形式的淵源所在。此外,學科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既要考慮學科的基礎知識,還要根據具體學科的特點,融入學科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再次、強化教育專業類課程研究表明,當達到一定水平后,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與其教學效果不再具有統計學上的相關,而教育專業類知識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中的知識,則有利于小學教師對小學各科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小學教師對小學兒童的因材施教,使其找到一種適合小學兒童的方法,采用一種適合小學兒童的方式,選取一種適合小學兒童的手段,順利地把各科知識傳授給小學兒童。并且,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煥發小學兒童對知識的熱情,激發小學兒童進一步探究與學習的渴望,這一點,原本應是非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從事小學教學工作最欠缺的素養,是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略勝一籌的唯一砝碼。因此,增強重視教育專業類課程的意識,使其學分占比大于學科專業類課程是必要的。
教育見習、實習是全面檢查師范生各方面的素養,培養其獨立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由此,建設為農村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的全新教育見習、實習機制,是保證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目標實現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關鍵的一環。其內容應該包括:
首先,提倡開展全科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活動,使得學生全程觀摩或參與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保證學生有多學科的現場觀摩與教學體驗以及全方位的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體驗。
其次,把農村小學作為教育見習、實習的重要基地,使得學生對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有真切的認識與體驗,這對他們準確地把握自己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的角色是一種促進。
再次,加強對見習、實習過程的規范化管理,通過各種方式取得見習、實習小學的理解與支持,從而保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多方面的體驗;通過制定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的見習、實習評價機制,增強學生對見習、實習的重視意識。由此,真正實現教育見習、實習的目的。
第四,保證教育見習、實習的時間。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一周的教育見習機會,至少有一個學期的完整的教育實習機會。
第五,開展教育見習、實習反思活動,針對小學教育教學現狀,引導學生在見習、實習之后全面反思自己的知識、技能、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制定改進措施,以提升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1]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喬勇.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黃濟,勞凱聲等.小學教育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