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遼寧省營口大石橋市南街小學 大石橋市115100)
書法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獨有的藝術,學寫一手好字會讓人受益終身。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把漢字寫得規范、端正,怎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根據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筆者提出幾點建議,謹供教育同行與家長們參考。
經常有家長讓孩子學習書法,但是苦于不知怎么選擇書體讓孩子學習,到底是練習什么書體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思考斟酌好再去做選擇,才更有益于更好的進步。首先,篆隸楷草行五大書體中,應該從楷書入手,楷書是其他書體的基礎,在楷書階段要把筆畫,字的結構寫準確。不能上來就先練行書或者草書,因為行書和草書對于孩子來說有些太難了。楷書中有四大家,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 ,顏真卿的字體很大氣,趙的字稍先快,不太適合,而前兩者比較適合,歐陽詢和柳公權的楷書字字嚴謹,一絲不茍,很適合初學,所以對于我們現在的孩子和初學的人來說可以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糾結的問題是,到底是先學硬筆呢?還是先學軟筆呢?其實不管是選擇哪種都可以,只要勤學,堅持都可以練好的,但是非要做選擇的話,比較好的選擇是硬筆,因為硬筆比軟筆要相對好入手一點,硬筆中最好是選擇鉛筆,鉛筆的尖比鋼筆尖軟一點,比較好控制,所以開始的時候可以選擇鉛筆。鉛筆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用鋼筆書寫,最后過度到毛筆書寫。
在實際教學中,會經常發現一個現象,有的學生寫字的時候右手握筆的力度很大,書寫的字跡也比較粗重,對于這個現象,很多家長很困惑。實際上,握筆的力度大,是很正常的。在寫字的時候握筆的力度必須要大,在歷史上是有這樣的例子的。有一次,王獻之在練字,王羲之趁他不注意的時候突然從后面去拔王獻之的筆,結果沒有拔下來,這個故事就說明王獻之在寫字的時候握筆的力度是非常大的。握筆的力度必須有,但是不能死板僵硬,要逐漸的過度到放松,最后做到松弛有度。
慢練快改指的是練習書法的一種心態,就是在練習的時候一定慢,不要快,慢下來才有時間思考到底每一筆的起筆在哪里,寫多大,寫多長,輕重是怎樣的,上下結構的應該怎樣安排,左右結構的應該怎樣安排,獨體字應該怎樣安排,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思考,而不是拿起筆不假思索就開始寫。我們還要細致到,比如說一個字寫完的時間可能是30秒,40秒,甚至是一分鐘兩分鐘,思考的時間相對長一點,就會比不思考或者是思考的時間少要寫的準。所以千萬不能快,慢工出細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記性,記住自己的毛病與缺點,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要做個有記性的人,其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樣的,要快改,不能拖,拖起來就沒有頭了。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后,要經常回過頭來練習基礎,比如說基本筆畫,偏旁部首,沒有事的時候可以再任何一張紙上都可以練習,基礎越厚實越好。養成下筆之前思考的好習慣。
勤學苦練這句話適合所有學習,我們知道唱歌的需要練嗓,武術的需要苦練,所有的樂器都需要苦練,書法也是如此。縱觀中國歷朝歷代的有名的書法家,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勤學苦練而成名的。如中國南朝陳、隋書法家智永和尚,人稱永禪師。他習字很刻苦,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里,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哲理:天賦不如重復,重復必有功夫,功夫就是你一生的財富。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家都熟知的響譽全世界的青年鋼琴家郎朗在學琴之路上,也正是如此啊!他三歲學琴,十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每天練琴八個小時,十三歲就獲得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一名,在遇到無數困境之后,取得令人萬分羨慕的成就,成為舉世矚目的青年鋼琴家。所以我們的書法學生也是這樣,俗話說天道酬勤,只有勤學才能進步,如果想把書法練好就一定要每天都要練習,一定要有量的積累才能逐漸有所進步,而不要今天有時間就練,明天沒有時間就不練了,最好不要讓一些其他事情打斷,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堅持練習,這是能練好的基本保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績的人,無不在學習的這條路上吃了大量的苦,下了常人下不了的功夫,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壓力,但不管有多苦,有多累,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堅持,只要遇到困難堅持,遇到挫折堅持,受到責罵時堅持,甚至有時候看不到進步也還在堅持,受到外界壓力時仍然在堅持,就一定能成功,堅持就是勝利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培養這種優秀的品質,不要遇到困難了,首先就想到放棄,如果放棄了,還談什么成功呢?我們的學生,沒有這種堅持的意識,遇到困難想到的就是逃避,放棄,而不是堅持,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