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宏偉
(廣東省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河源市 517000)
化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本應受到學生的歡迎,但由于初中化學課程設置存在著時間短、課時少、任務重、教材內容分散、學生記憶量大等問題,再加上一些概念間具有某些相似性極易混淆。所以,許多學生在短暫的興奮過后便對化學學習失去了興趣。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化學教學中融入情感教學。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自己的教態儀表之外,還要注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打破師生間的心理隔閡和障礙,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因而對于師生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接手新班級時一定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要了解和掌握那些差生的學習和表現情況,積極主動地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與他們進行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想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和障礙。通過交談和溝通,既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消除他們的顧慮,又使學生振作了精神,上課能認真地學習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一些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甚至還有一些在不同的比賽中獲了獎。
第一,創境求新,激其情。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是保證聽好課的首要條件。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時,大腦皮層上的有關區域便形成了優勢興奮中心,對所注意的事物專心致志,甚至會忘掉其他一切。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進入教室后情緒尚未穩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運用適當的手段或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對化學知識的學習上來,使學生的情緒愉快地進入學習過程,為新課的展開創設良好的條件。
第二,創境求知,奮其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參與,按照自己特有的視角、方式和文本交流,自主進行的學習過程。化學課堂教學,實質就是教師創設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設計問題,提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以探究結論具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親自去獲得知識。
第三,創境求邃,啟其疑。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為此,教師可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問題,將知識問題化,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事實或真實問題作為“錨”,學生可以在這條用“問題”搭建的“橋梁”上順利通過,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學習。
教師的情感既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言語表達,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和認知活動。因而,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感、期待感和責任感,對學生的尊重、關系與愛護,以及飽含感情的授課講解,都會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使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機械地、毫無感情地將知識從一個頭腦搬運到另一個頭腦的活動,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時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和溝通。這種心靈的接觸和溝通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感交流。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課程。化學實驗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能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進行化學實驗演示時,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熟練的操作能力,使化學實驗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任何一個人的發展和教養,都沒有辦法從別人那里獲得,只能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得到。學生要想學好化學課,多動手、多做實驗是唯一有效的途徑。但總有一些學生心存畏懼不愿做實驗。“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不是向學生展示凝結著幾個世紀勞動的大廈,而是激勵他們自己用磚砌成它。”因而,在做實驗時,教師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還需要手把手地指導他們進行實驗。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安全感,同時,還學到了做實驗的方法和技巧,消除了他們的恐懼心理,使他們由害怕實驗轉變為喜歡實驗。例如在稀釋濃硫酸的實驗中,一些膽子小的女生聽到硫酸有如談虎色變,更別說讓她們動手進行實驗了。為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我站在學生面前邊說邊演示,然后再讓他們在我的指導下動手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確的稀釋方法。而且學生們對化學實驗也充滿了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只要有問題他們就會主動到實驗室里做實驗。
情達則理通。情感是認識發生的動力,對認識的發生起著導向的作用,同時,情感還對認識的發生起著整合的力量。情感教學是發展智力的一種非理性因素,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學生的情感上,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精神面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重視情感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萬曉霞.“情感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兩個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4(2).
[2]田曉梅、陳經濤.化學教學中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和培養[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