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聰
(福建省晉江市磁灶中學晉江市 362200)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亦是每個人前進的不竭動力。而作為科學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高中生物更應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未來的人生打好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真正達到社會的需求、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任何一種經濟力量的增長都離不開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則離不開知識的掌握和更新。要想實現知識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持續促進,就必須重視知識創新,培養具有知識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1]。縱觀整個社會大環境,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國家教育應確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達到促進國家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目的。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創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此外,面對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一旦沒有創新,國家很難擁有立足之地,在這樣的國家形勢之下,創新更是應該注重的教育目標。這就意味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行業對時代發展要求的必然響應。
創新型教學是一種深入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師生共同進行探索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可以積極發表個人意見,進行知識上的交流,共同探討對某個問題的認識、看法和觀點,驗證某種理論和觀點,從而促進學生在切身加入的過程中發現規律、總結規律、牢固地掌握知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增強學生創造性的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從“問題”教學入手,教師創造性地創建問題情境,繼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學習和討論發現問題[2]。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例如:在講解“細胞有絲分裂中核內DNA、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變化規律”時,教師可以在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前,讓學生自己觀察有絲分裂前后的染色體,引導學生在觀察后提出問題,繼而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解答疑問,最后共同總結規律。這種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教學行為,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典型做法。
常言道“人生而不同”,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個性被長期壓抑、難以得到真正的釋放。創新型教學則是與之相反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高中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注重著力營造一個寬松的、愉悅的氛圍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使學生得以發揮自身的優勢,改變“后進生”的自卑心理,從而使學生整體得以全面發展。
眾所周知,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生物學科的課堂上,很多理論的滲入、知識的發現都是通過實驗實現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驗性。只有通過讓學生切身參與到實驗過程中,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的樂趣、感受到生物的魅力,繼而促進學生學科內的創新。
例如:教學“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關系”一課,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設置植物的定量和變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驗證實驗,這樣的做法可以起到很好地鞏固知識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自主創新的意識,生物教師就應該首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懷有極大的熱忱投入到生物知識的學習和創新中去。
正如:上文提到的“光合作用”,教師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利用“楓葉照片”的生物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指導并協助學生將相機底片固定覆蓋在綠葉之上,并將植物置于可以接受光照的室外。一段時間以后,教師跟學生一道將綠葉上的底片去除,將綠葉摘下置于煮沸的酒精之中褪色,隨后在綠葉上滴幾滴碘液,綠葉上就會出現照片的影像,這就是“樹葉照片”的實驗過程。隨后,教師將學生組織起來共同討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引導學生得出“底片上的黑白濃度不同,導致綠葉接受的光照強度和量度不同,從而綠葉產生的淀粉不同”的結論。這種通過實驗探究進行授課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扎實的生物知識,更激發了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養成了實驗學習、創新思考的良好生物學習習慣。
實驗性是高中生物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高中生物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還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參與到實驗的整個過程中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實驗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實驗目的、選擇實驗用具,并協助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認真進行實驗操作并觀察過程,最后讓學生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得到相應的實驗結論。
例如:在進行DNA和RNA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真核細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鹽酸的作用”等原理,設計“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實驗,幫助學生選擇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作為實驗材料,指導學生親手進行取材、水解、沖洗涂片、染色等步驟,最后通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核和細胞質的染色情況,得出其分布的具體差異。這種通過實驗進行授課的方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問題是思考、探索的動力和基礎,有了問題學生才能產生探求的心理狀態,才能激發思維的活力和創新力。而問題的產生則需要一個衍生的環境和氛圍,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根據學科和知識特點,運用合適的方法,積極為學生鋪設問題化情境,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遺傳和變異”一節,生物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生活中見到過的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并讓學生用舉例子的形式具體列出,以此來幫助學生尋找問題、解答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思考的大腦。
生物學科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如果教法不當,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之感。因此,生物老師在授課時要注重方法的運用,避免教師單方面的灌輸,而是應該讓學生學會動腦思考,學會有所突破。教師在講解知識、運用知識和鞏固知識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感受和變化,產生新的想法和思路,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例如:在“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識點講解時,教師可以設置“為什么向日葵一直圍著太陽轉?”“為什么含羞草被碰一下就會立即合上?”等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很容易被激發,同時學生的一些創新性想法也會在腦海中萌生。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推動國家進步、響應時代號召的必然選擇,高中生物教學應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教學理念,悉心研究高中生物實踐教學探究性、問題性、個性化、實驗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習教材、運用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何蘭平.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J].學周刊,2013(06).
[2]付嫻賢.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