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章鵬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文筆中學 福州市 350500)
信息化浪潮的到來已覆蓋了人類的生活與學習。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也隨之走進了學校課堂教學,在2011年兩會期間,當時的溫總理曾強調,要做到教育改革,首先要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從根源上解決中小學生負擔問題。因此“減負”對于我們這些農村中學來說是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挑戰,也是縮小城鄉學校數字化水平差距的一個良好機遇。本文就福建省連江文筆中學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分配進行探討與分析,力求為學生更快、更健康的學習地理知識謀求更有效的策略!
當下中學生的生活正處于一個重要的隱患狀態。由于長期處于負重前行的課業中,不但給學生帶來了心理畸形,還影響了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從他們的表現來看通常為學習時間過長;作業繁瑣冗長;自我駕馭時間很少;學習處于消極狀態;對其他特長愛好也處于低迷狀態等等。通過調查分析,一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比重較大,家長的要求和期望都聚焦在一個孩子身上,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發展和未來,因而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自由時間用于鞏固知識;二是傳統的考試制度和課程的設置不盡合理,只是用來作為孩子們學習好壞的一個尺碼,而不考慮學生自身的承受限度,在無形中為孩子增加了負擔;三是教材更新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教學內容相對滯后,對于孩子們來說沒有誘惑他們學習的沖動,從而失去了學習的熱度。
信息技術是一種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也可以說是一種應用工具。它可以梳理繁瑣的地理知識,細化地理知識問題。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讓地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得到了良好的變革。充分發揮了遠程教育資源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快速而直接的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通過調查發現,人類通過視覺獲取知識占總比重的83%,而將視覺和聽覺共同聯合可達到94%以上。可見運用信息技術的這一優勢,通過圖像和聲音的傳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高效的吸收和掌握新鮮事物。除此之外,老師通過這種授課方式,還可以加固知識在孩子們腦海中的畫面感,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埋下良好的伏筆。
地理知識的繁瑣與冗雜決定了地理這門學科內容的復雜性。對于學生而言,其中的難點和疑點,只憑借老師的口頭講解和粉筆黑板的傳統解惑模式,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適當的引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教學,不僅解決了這一“疑難雜癥”,還有利于學生對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把握和分析。例如: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在講授地球的公轉與自轉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一個三維的立體畫面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演示,使空間立體概念不強的學生通過視覺直觀感知,原本抽象難懂的知識變為通俗易懂。通過演示讓學生發現地球運動規律和運動方式,然后將演示與生活中的真實畫面相聯系,在學習中發現生活,為生活和學習共添情趣,從而為學生卸下學習的心理負擔。
在教學中課本內容含量是有限的,要想將地理知識及其框架繪成自己的知識網絡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可以增加老師的授課容量,優化老師的教學過程,同時還為學生創造了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將地理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實現了形式、效果、內容、目標的和諧與統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時刻關注信息化發展的每次喘息,抓住信息技術更新和蛻變的教學手段,才能推動教育的發展與完善。當下只有將地理教學中的內容、結構、資源及模塊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進而創設出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學技術,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接受效率,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減輕負擔,讓學生快樂自然的融入到課堂這個大集體中來。
由于高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青春期階段,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欲望正是濃烈之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正抓住了高中生的這一特性。經過有關調查發現,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接受知識比普通的只依靠單純的聽覺來接受知識的效率要高達10倍以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多將多媒體教學模式融入到傳統教學中去,利用二者的精華之處,配以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開辟更多學習蹊徑。例如:在講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時,老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下載或自制的課件,同樣以立體直觀的視覺感知向學生呈現地球上七個氣壓帶是如何形成,學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快速理解和掌握這一疑難知識,一個學習難點可相對輕松突破。接下去六個風帶的成因、分布規律也就迎刃而解,但如果憑借二十年多前的教學條件,這一知識點沒有滿頭大汗地用粉筆作畫講解個三五遍,大部分學生是無法理解和掌握的。可見這也是多媒體教具的教學優勢所在。
要想為高中學生的學習和地理老師的教學共同尋求一個“共贏”之策,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手段創設一個可供大家學習與應用的綜合平臺。通過計算機系統及其網絡系統與教學資源完美整合,從而實現地理知識網絡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地理老師依托網絡平臺,如校訊通實現作業電子化。還可以易、中、難分層次布置作業,學生需一層次作業完成達到標準后才能觸發下一層次的作業,平臺以報表形式向教師反饋學生作業情況。學生也可以實時獲知正誤,即時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應用平臺為自己答疑解難。另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向學生提供預習提綱、提供微課,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微課學習;除此之外,還便捷了老師與中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為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搭建了重要樞紐渠道。
在學校教育中過硬的師資隊伍是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的基礎和保障。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更新的時代,老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掌握最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才能在課堂中游刃有余的為學生傳授多樣化地理知識,才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因此,學校可對學校老師提供定期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并對其中的優秀教師給予鼓勵,讓優秀教師以“以點帶面”的方式,帶動并幫助周圍老師參與到學習中來,以快速提升學校的整體師資隊伍能力。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整合,提高教學實效,真正縮小城鄉學校數字化水平差距,也真正將中學生的減負工作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要將新形勢下的課堂模式全面地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讓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能夠從自我意識中生出“我要學”的觀念,真正把心理負擔與思想上負擔卸下,就要巧妙的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好其與教學之間的關系,讓師生課堂氛圍更加的融洽和諧,以達到二者互促互融的效果。
[1]程平.淺談高中地理"問題教學"的有效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2]張炳祥.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3]段麗榮.多媒體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價值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4]王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種變化[J].學周刊,2011(32).
[5]孫恒杰.高中地理學困生學習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