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福建省東山縣后林小學漳州市 363000)
語文閱讀教學是使小學生從閱讀中吸取知識,掌握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具有好奇、富于想象、求知欲強的特點,當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時,就會投入其中,印象深刻。因此在語文教學設置“懸念”中非常重要。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善于從教學實際出發,設置出高質量的、富于技巧的“懸念”,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時,如果善于發現這些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課堂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半截蠟燭》一課,故事情節緊張,懸念點層出不窮。教師可以這樣設置懸念:燭光為什么說是生死攸關的?它關乎到誰一家人的生死?這是布下的第一道懸念。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表現怎樣?如果某一處暴露結局會如何?這是布下的第二道懸念。杰奎林端走蠟燭,如果蠟燭提前熄滅,又會怎樣?這是布下的第三道懸念。這樣采用“懸念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新知的推動力,學生的心就會緊緊跟著“懸念”積極思考,思維空間不斷拓展。當學生讀到最后,蠟燭熄滅,情報安全,學生也跟著本文松了一口氣。也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去想象德軍走后,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會有如何表現?這樣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產生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求知欲望,從而獲得足夠的學習動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重視個人閱讀后感受、體驗的交流,重視對文章的總體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對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閱讀教學還要結合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漸發現、習得一些語言規律和表達方法。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在閱讀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引導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相關知識,對閱讀材料整體把握,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在閱讀語言的同時,不斷提高分析、概括和積累的能力。由詞句到語段到篇章,不僅要抓理解,還要抓表達。如第一段寫出了昆蟲的色彩——白、黃、紅、金、綠,以及蜜蜂的樣子和姿態。文中的“明晃晃”是園子留在作者記憶中的色彩,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表達了作者對園中事物的喜愛之情。文中還描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等,園子中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由自在,快樂無憂。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讓他們畫出哪里表現出了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懂得大自然處處皆學問,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種;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寫作,用心感受生活的寫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
閱讀是以作品為媒介,實現作者與閱讀之間的靈魂擁抱與心靈對話的心理活動。這種具有強烈個性體驗的活動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越俎代庖根本無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的情景化的“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專注地去閱讀,并且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最終達到“不用教師教”的目的。個性化閱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但它絕不是漫無目的,不受節制引導的牧羊式自由化閱讀。現在有些教師誤讀了個性化閱讀,認為既然要放手讓學生去讀,那就讓學生想讀什么內容就讀什么內容,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教師根本就沒有體現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時往往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提示閱讀思路,更談不上學法指導,即使提一點要求也是很籠統。這些做法無助于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缺失教師必要的價值引領、方法提示和有效組織。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只能是片面的,膚淺的。所以,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目標的設定、對不同學段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閱讀中的錯誤理解應及時糾正,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或不解也應及時提供熱情幫助。
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甚至分析得很細致,理解得很透徹,這都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還要通過閱讀實踐獲得閱讀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句話點出了閱讀的真諦,揭示了閱讀教學中知識與能力,語言與思維的相互關系。
總之,充分利用教材,創造開放、輕松和學生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是情感、智慧和人格成長的甘甜雨露,成為師生生命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