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珠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廣海中學泉州市 362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思想品德課中應用新媒體,使課程更富有時代氣息,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真正達到優質、實效的教學效果、優化了教學結構,成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進一步秉承新課程的理念。可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新媒體大有裨益。
新媒體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手機短信、觸摸媒體等。它具有開放多元性、實時交互性、檢索便捷性、形象直觀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因而得到廣泛的認可。而順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富有其獨特性的新媒體被應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來,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怎樣才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網絡資源浩如煙海,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擴充教學內容,增長初中生的見識,開拓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新媒體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音頻于一體,聲圖并茂、動靜結合,可以調動初中生的多重感官進行學習,激發了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而,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新媒體,對推動思想品德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必將呈現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復雜事物簡單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
時事政治與思想政治教學是相互融通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時事政治不僅是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也是課程教材分析的典型素材。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內容具有時代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關注時事政治,既符合學科教學的需要,也能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學習《生命健康權》時,筆者針對當前的時政熱點“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在教學中組織了這樣的教學活動:“請你們留意一天中有多少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并客觀評價這些人的行為。根據你們的理解,談一談如何為改善本市的交通情況貢獻自己的力量。”筆者要求學生用手機或相機拍下這種現象,并使用word文檔寫下自己的所見所感,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大家就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再如:在學習《維護消費者權益》時,我針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越發嚴重的現象,設計了一個主題探究活動: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關注生活,關注消費者權益?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收集相關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一接收到這個任務,紛紛通過網上查詢和合作學習,收集到了大量資料,并提交了報告。筆者精選了學生的部分報告,在班級做了一版關于《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墻報。這樣的做法學生很有成就感,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思想品德的熱情。因而,充分借助手機、網絡等新媒體進行教學活動,即可以讓學生了解時政、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開拓視野,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
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新媒體技術具有直觀多樣性,一條信息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儲存,也可以制作成聲音、圖片等,在傳播形式上也具有強烈的形象性與直觀性,可以讓嚴肅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新媒體實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可以煥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渴望、期盼心理,同時還能使教學活動立體化和直觀化。在新媒體創造的教學氛圍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加強烈的心理體驗,激發求知欲,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這些效果是傳統教學難以實現的。如:筆者在《禮儀展風采》中通過制作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視頻《2014年開學第一課》航空乘務員工作禮儀修養和彭麗媛出國訪問、及社會生活中不同社交禮儀的圖片。再如:在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時,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視頻讓學生品析了《中華優秀文化》,同時借助手機到現場拍照及上網搜索等方式,收集我們泉州本地方的特色文化,再通過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了《泉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應用新媒體這一教學手段,把形象具體生動的素材應用到課堂教學,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境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人格有著獨特的作用,也已成為現代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言。教育家贊可夫也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有效。”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恰如其分的語言、實物、畫面、音樂等素材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出與教學要求相吻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參與、去感悟、去理解、去體驗,以情育情、以情激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如:在學習《嚴也是一種愛》時,筆者先播放了一首《父親》,并讓會唱的同學跟著唱,由于歌曲真實而感人,在它的感染下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都被調動起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創設了教學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學習《在承擔責任中成長》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由多幅圖片制作成的動漫(并配上音樂):在汶川地震災害面前,我們的解放軍戰士、消防官兵為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不畏艱險,沖在最前線的感染場景。通過有畫面感的場景創設了教學情景,使學生對“責任”這知識的理解也更深刻,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學科的不可或缺的教學目標之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將眼光延伸至課外,所以借助新媒體建立健全網上德育模塊至關重要。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初中生發展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組織學生觀看《焦點訪談》、《感動中國人物》等有教育意義的視頻。促使他們認識關注社會,學會對自己、對社會負責。同時,我還建議學校的校園網站,增設諸如“中國科學”、“紅色旅游文化”、“心理聊天室”等欄目,經常鼓勵學生主動登陸并留言,大家一起互動,讓學生在良好、愉悅的氛圍中得到思想品德熏陶與感染。事實證明,新媒體這種“全天候即時互動”的基本特征能夠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參與熱情,使思想品德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是師生生活歷程中最璀璨的一段歷程,新媒體的參與可以為這段璀璨歷程添加濃墨重彩的一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以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基。教師要在教學中善用新媒體技術,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效果獲得質的提升!
[1]宋元林等.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其有效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5).
[2]張軍輝.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1).
[3]張泰來.沖突與合作—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構建.黨建思政教育,20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