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林
(福建省連江縣鳳城中心幼兒園 福州市 350500)
在幼兒的數學活動中觀察與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者常是相互作用、結合進行的。那么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幼兒的數學活動中應該如何更好地進行觀察與操作的培養與指導呢?
數學活動中的觀察,包括兩個很重要的內容:一是靜態觀察。即來自給定條件的觀察。例如:我們教師經常出示的一些教具、數卡、操作材料等,在展示給幼兒觀察的過程中,無論是讓幼兒說出數量或是表述顏色,都是靜態觀察。二是動態觀察。即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觀察。比較常見的典型例子如:在大班幼兒學習質量、液體守恒過程中,讓幼兒觀察物體形狀變化的過程,量杯中液面高低變化的情況,把數與形有機結合,這都屬于動態觀察。我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發現,幼兒的數學活動通常是先通過靜態觀察,掌握進行數學行為所需的首要信息,分析概括出新的數學結論。靜態信息的觀察越仔細認真,獲得的信息才越準確,對數學活動的任務目的才更明確,其動態觀察也才越精確,思維越清晰,掌握新知識也就越容易。這兩種觀察能力(動態觀察和靜態觀察)都是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師先明確了它的概念、含義,才能在操作活動中進行更好的把握與指導,從而達到讓幼兒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
在教育實踐中,我個人認為,教師引起觀察注意的方法可以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直觀性的物品幼兒一般都喜歡,我們將的圖片、卡片、小型的操作玩具設計成在數學操作過程中的觀察對象。當然操作對象的投放可以遵循幼兒認知的一般能力,一次不宜過多。如:在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出示印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座相應形狀的房子,和一堆“形體娃娃””,然后以“送形體娃娃回家”的形式展開活動,幼兒在整個操作學習中的興致就很高。
我們都知道,幼兒年齡越小,注意的穩定性越差。因此,我們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調節好觀察中的疲勞,使幼兒的注意力能長久保持。例如:在學習數的組成中,我出示各種大小、顏色不同的兔子指偶,幼兒見到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很興奮,異口同聲的說是“小兔子”。在這個時候正是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時,此時應馬上順勢提醒并追問:“這些兔子都是一樣大小嗎?它們有不一樣的地方嗎?”于是幼兒觀察的注意力就開始順著教師引導的思路進行了。所以,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是否能發現并把握觀察的時機,對稍后幼兒的操作活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在幼兒的數學活動中,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使相對枯燥的數學活動呈現出活潑的氣氛,從而激發幼兒的觀察注意。但同時也應注意到數學活動是嚴謹的,不能為了追求生動而忽視了語言的準確性。
第一,教師在幼兒觀察前的語言表達。教師觀察前的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生動,關系到幼兒觀察的質量以及幼兒表述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性,所以教師不能忽視這一個環節語言表述的關鍵性。
第二,教師在幼兒操作前的語言表達。在操作前讓幼兒明確操作的注意事項,可以讓幼兒更順暢進行操作,避免操作過程中的時間浪費。以“送形體娃娃回家”為例。在讓幼兒觀察后我提出如下要求:“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娃娃’送回家,什么樣的‘形體娃娃’送到有什么樣標記的房子里,然后告訴老師你送的是什么‘形體娃娃’”。幼兒在理解了上述要求后,操作的目的就會更明確一些。
觀察是幼兒數概念信息收集不可缺少的手段,操作中的觀察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優化幼兒的操作活動,就必須重視幼兒操作中的觀察訓練。
第一,求同分類觀察。幼兒在一定的操作體驗的基礎上,梳理操作材料并認同材料的共同屬性即求同觀察,然后將求同觀察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擴大就是分類。求同分類能幫助幼兒在觀察信息收集活動中掌握概念。如:對圓形的認識上,我曾將一把紙硬幣混進一堆圖形中,以對幼兒說“媽媽的錢掉到地上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撿回來”的形式讓幼兒去挑選,并在其過程中親自感受圓形的特征。后來涉及到分類便是讓幼兒“將地上的這一堆“小石子”(各種形狀的小卡片)按形狀分好,準備鋪一條大路。”
第二,配對觀察。通過一一對應“比多”“比少”“一樣多”;強化“開頭的”“后面一個”“中間的”等概念來進行觀察訓練,達到信息收集準確無誤的目的。
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幼兒活動的游戲化。即使在數學活動這種相對枯燥的學習中教師也應盡可能地采取有趣的形式。在他們平常的觀察與操作的訓練過程中,我一般采用聽看結合的有趣的形式進行,或者結合穿插在游戲之中進行。如:(1)數數類:“聽音數數”“看數字拍手”“接龍數數”。(2)操作類:“聽聽做做”“看看畫畫”。(3)應用類:“娃娃餐廳”“小小銀行”“娃娃超市”。通過這一些與數概念有關的游戲,不僅可以逐漸提高幼兒的傾聽觀察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進程中學會排除錯誤信息的干擾,以儲存正確的數信息,以輕松愉快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數知識,達到數學學習的目的。
幼兒受記憶水平發展的限制,在操作過程中常常一產生操作的興趣,就將注意力集中于操作材料上,而遺忘了教師操作前交待的任務。特別年齡越小的幼兒對于操作的要求以及目的遺忘得越快,便產生了注意力的非重點轉移。這就需要教師重復的言語提示。如:在“給小動物送點心”的操作活動中,我就發現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小動物所吸引,排好隊后便在那兒學小動物的叫聲,或者有的小朋友喂起點心來一高興就不給小動物排隊了。所以在操作過程中我就常提醒小朋友,“要先給小動物排隊,想想有幾種排隊方法。排完隊后小動物餓了,再給小動物喂點心。”教師在操作中重復要求要注意將數學語言的運用,注重準確性,為活動中觀察數學信息指出方向,從另一角度達到優化操作活動的目的。教師除了重視幼兒的操作訓練,采用有趣的形式,強調任務之外還要注意適時、適度、適當的根據幼兒的操作進展給予引導。在巡回指導中,幫助幼兒建立信心和希望,克服困難,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分寸,以免干擾幼兒正常的操作進程。這樣才能使他們的操作得以充分精確,深入繼續,從而順利結束。
總之幼兒數學活動中觀察、操作的訓練與發展不是一蹶而就的,它與教師耐心細致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1]傅小平.幼兒數信息收集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學前教育研究,200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