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
(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太原市030006)
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教師、學生所追求的價值。這種價值浸潤、投射在校園和校園活動的各個層面,由此校園文化的外延:校園物質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觀念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等。是一種具有鮮明校園特色的力量與氛圍,會對在校的學生產生強大的感染與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除了具有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屬性,還具有高職的特性。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高職的校園文化還承載著在學生成才過程中一種思想的引領與職業的準備。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大學教育,培養的目標清晰而明確就是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的校園文化必須具備“職業元素”。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目標,當然,除了職業技能之外,人文道德修養也應該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只具備很強的專業技能而沒有基本的道德修養的話,從而使他的技術能力也失去了他的價值。我相信這樣的人在企業中也不會受到重用。而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育人環境在這個方面就應該發揮它的作用。如果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引入了“職業元素”,就可以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前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與熏陶,從而使學生提早做好職業人的準備。這樣就可以使企業與學校順利對接起來,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成為既具有職業能力,又具有與所學技能相對應的人文修養的“兩條腿”的人。
第一,高職教育既姓“高”也姓“職”,所以它同時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特性。其中的“職業性”就是高職院校與高等院校的本質區別,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必須科學定位,凸顯高職特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時應突出“高”與“職”的雙重特性,既要表現出高等教育對人文與科學精神的傳承,也要體現出職業教育對企業文化的重視與關注。在構建高職校園文化時積極引入企業文化,使企業文化中積極元素有效的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例如,企業文化中愛崗敬業、吃苦耐勞、開拓探索、積極進取的優秀元素提前引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受到教育和熏陶,以便學生實現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轉化、彼此借鑒、共同發展,一定可以把學校和企業發展成為一個相互包容的整體,更加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第二,現在的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更多的是注重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的對接,注重的是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職業院校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職業能力就是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就業能力則是指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前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多一些“職業元素”,同時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融入一些德育教育,多融入一些企業元素,使學生的學校教育中除了能得到職業技能的鍛煉也能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
第三,“校園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充分體現了學校廣大師生員工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辦學特色,是一個積累、完善、定型、升華的發展過程。”因而,教師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深刻領會職業院校辦學的特色,校園文化的理念,也要對學生所學專業所對應的企業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這樣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融入其中,成為宣傳、學習和實踐“職業元素”的主體之一。教師對企業的了解和認知直接影響到教學改革和教學實施。
目前,職業教育的課堂模式一直在倡導“理實一體”,只有教師的觀念先發生改變,學生的課堂才能改變,職業教育的“校企互動、產教對接、學做合一”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特性,既要承擔相應的文化任務,也就是要弘揚技術技能文化,也要承擔職業教育的特殊任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次。在高職校園文化中引入“職業元素”是勢在必行的,最終在有這樣特色的校園文化中,高職教育將會獲得自己特有的價值。
[1]夏潔露.導入行業文化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4).
[2]薛銘.從高職校園文化缺失談校園文化構建[J].成人教育,2012(2).
[3]葉仙紅.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校園文化中的職教元素分析[D].廣西技術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