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斌
(浙江省象山港書院寧波市315700)
第一,組建小組、明確任務。班級45位學生,分成6個小組。通過自愿申請,競選投票產生6位組長,再由組長招聘一位副組長。組長要求素質高,能力強,有責任心,愿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在組員的選擇上要做到男女搭配、素質均衡、行為習慣相對平均。實際上,只要讓組長們輪流“招兵”,就能照顧各組的平衡。最后,各小組組長根據小組成員視力、高矮、成績和習慣,本著互相幫助利于合作的原則安排座位。這樣,以小組為單位的一個新的集體就產生了。
第二,明確任務,動態管理。每個小組,組長負責操行考核,副組長主管學習。各組根據本組的實際情況制定組內計劃和競爭規則。當組內意見無法統一時,少數服從多數,組長具有決策權。?根據組員的愛好特長分配任務,有的負責作業的收交和檢查,有的負責衛生,有的負責紀律,有的負責課外學習。真正實現“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每組在班規的前提下制定本組管理細則,涉及到衛生、學習、紀律、安全、禮儀等方面,對學生的活動情況與操行表現進行量化考核。小組管理細則是具體可行而又自覺自愿遵守的一種約定,是每一位學生自我管理的內在需要。這樣,老師便巧妙地把“要學生怎樣做”變成了“學生要怎樣做”。組長和班委成員一起,對組員每天的表現情況進行考核記錄,每周小結,每月總結,分數上墻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第三,班級評價,重在激勵。小組長在管理上有自主權,每周組織小組成員小結自查,肯定成績,指出問題以及需要改進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小組下周奮斗目標。小組長每月把小組成員操行評分匯總上墻,值周班長負責總結,指出全班上月的優點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制定全班下月努力的方向。每月結束,組長根據每個組員的操行得分,評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表現突出者分別評為“操行明星”、“優秀學生”,表現欠佳者分別接受口頭批評、全班檢討、家長配合教育等處罰。小組內,如果每個組員都評優,即評為“優秀小組”;依此類推,評出“優秀大組”,都獲得集體獎勵。每學期末,對“操行明星”、“優秀學生”和“優秀組”進行表彰。操行分是學生評選先進的重要參考依據。整個管理過程中,我把競爭機制引入班級管理種,推動小組成員間,小組與小組間展開良性競爭,共同進步。
一年的實踐與嘗試,收獲如下:
第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更加輕松、有效。有了小組為單位的競爭和自我管理,班主任所面對的就不再是幾十個單獨的個體,而是十來個團體,化零為整,只要對每個小組進行管理就可以達到管理班級的效果。
第二,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在班級管理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學生在小組內的競爭中發展自我,在組與組的競爭中不斷進步。
第三,加強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監督能力和協調發展能力。每個成員在組內都不想給本組扣分,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多給小組加分,提高小組的團體總分,這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種相互監督的作用。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肯定還是會出現扣分的情況,比如遲到、缺交作業、作業評分不理想、破壞紀律等行為。那么這些學生首先會因為給小組扣分產生自責而自我糾正錯誤,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組內其他成員必然會想辦法幫助該學生改正錯誤,比如犯錯誤時的提醒、學習上的幫助等。這就達到了組內成員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同進步的目的。
建立班級管理的小組合作模式,這是一種探索和嘗試。小組合作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方面,要探討的東西還很多。
問題:一是組長專權,組員不服從。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因為組長的管理經驗及責任心和個人性格的差異,有的組長自身不能起示范作用,又加他們手中握有對組員實行考核以及編排座位等大權,有的組長以權謀私,獨斷專行,使組內不團結,沒有凝聚力,組員不服從組長命令,成為落后小組。二是組與組之間惡性競爭。因為班級學習活動多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每學月將表揚優秀小組并以此作為組員加分和期末表彰的依據,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存在于每時每刻,組與組之間不互相幫助,甚至利用自己在班內擔任值周班長之便利厚此薄彼,這樣,良好的小組管理機制就變味了,不健康了。三是組長為了全組利益弄虛作假,不按規定為自己和組員加分。四是學生容易養成對外部獎賞的依賴性。對于自己該做而又沒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沒有興趣,消極被動。
[1]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23(2):3-6
[2]胡兆芬,周功軍.實施班級小組管理,培養學生三自能力,2005,11:24
[3]趙榮峰.江蘇省南通市陳橋中學.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