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明
(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小學教研室營口市 115000)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在具體實施中,將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且緊密地結合,為培養具有健康心理的道德型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了培養學生開朗的性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小學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應該設法陶冶學生的心靈。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級之最”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等方面有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相應的榮譽稱號,并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班級之最”光榮榜。這樣,就在班級營造起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這個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勁頭更足了,班上因一點小事而相互吵鬧的現象也就基本絕跡了。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而且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與社會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有意義的學習”是新課程強調的一個概念。它提出學習要與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相聯系,它既要符合學生自身的需要,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又要與學生的心理結構、生理歷程相匹配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才能使兒童感覺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比如:在選舉班干部的時候,學生因為選擇的是自己班的干部,而且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同學當班干部。班干部的選擇結果直接影響班集體的榮譽。如果選擇的班干部不愿意為大家服務,這樣的班干部就沒有威信,這樣的班級就失去了凝聚力。因此這樣的一次選舉活動非常有意義,學生在選擇時切身去體會并參與進來,他們知道要為班級選擇有擔當的干部。類似的活動就非常有意義,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懂得了愛班級、愛集體,既體驗了生活,同時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學生也都非常的喜歡參加并且從中感到快樂。實踐證明有意義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德行品質的樹立。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能光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學,要讓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產生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
青少年模仿性較強,所謂示范法,就是為學生提供榜樣,指導他們去模仿。這些榜樣,首先應該是教師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領袖、偉人、科學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優秀人物,特別是學生中間的先進人物。
目前在社會上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情況比較普遍,為了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勞動這一教學目的,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賤》這一課時,不要光從書本中講述,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從課堂走向社會,探詢自己身邊的、被人們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勞動者的人和事,喚起學生對每一位勞動崗位上的人的尊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老師在討論中可啟發學生:小區里的老伯經常照顧雙職工父母的小孩,幫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崗的父母用勤勞的雙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樣會使更多的學生明白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勞動者。
在教學的基礎上,我們應因勢利導,還可與社區聯合,將學生帶到社區,進行衛生、幫教、助殘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學生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一個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我們之所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中的課程生活,是因為學生只能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發展,我們不能越過今天去預設明天。小學教師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只要教師富有一片愛心和誠心,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機且緊密地揉合起來,為培養具有健康心理的道德型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