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蓉玫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社科部 江西 南昌 330038)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理論界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系統發掘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思想來解決生態可持續問題;教育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規范約束的范圍內,提出德育發展新方向生態德育這個命題。生態德育是一種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新德育觀,旨在養成受教育者的生態認知、生態情感、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德育學是教育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生態德育”的稱謂使用了教育學概念。生態道德教育,在中國剛起步,從學理的角度來說,“‘生態道德教育’言簡意賅,一看便知是指有關生態道德的教育, 是在生態倫理學基礎上開展的某種專門教育。 ”[1](P6)
馬克思恩格斯從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不僅揭示了人—社會—自然的一般生態系統規律,而且重點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環境問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最基本的內容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力即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則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人與人的和解”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條件,這是現代生態倫理學哲學意義上的經典表述。馬克思和恩格斯未專門對生態德育問題進行研究,但這些哲學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思想為生態德育提供理論指導。
1.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指明了生態德育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且揭示了思維領域發展變化的規律。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確立了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而自然是人化自然的思想。在自然觀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立場都是唯物的,認為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產生的,自然對人來說具有優先地位,由于自然的先在性,人類活動受制于自然界,人類必須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作為道德觀念應當反映的現實關系之一,指出“這些個人所產生的觀念,是關于他們同自然界的關系,或者是關于他們之間的關系,或者是關于他們自己肉體組織的觀念。”[2](P29)馬克思在闡述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異化時,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無機身體,“ 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3](P56-57)這些生態思想實質上就是一種生態思維方式,具有方法論意義。生態德育方法論就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將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納入道德觀念中,汲取現代生態哲學的方法論,對生態道德教育方法論的現代性運用,以求得生態德育理論新突破。
2.人與自然的“和解”彰顯了生態德育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馬克思把勞動者聯合起來并消滅了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解決“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最高理想。因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3](P81)在這里,所謂共產主義,馬克思認為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共產主義不僅解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而且也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異化,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所謂“自然主義”,就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實施自然主義,要求人類的全部活動遵從生態規律和自然規律,具有較強的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并在實踐上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環境。所謂“人道主義”,是指所有的人都有公正和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實施人道主義,不僅對人,而且對人以外的生命,給予必要的關懷和關心。人道主義—共產主義—自然主義和諧統一,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最高境界和道德理想,超越了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以及生態中心主義,人—社會—自然三者和諧統一也是生態道德教育的價值追求。
3.人與自然的異化理論構建了馬克思的可持續發展觀
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福斯特認為,馬克思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人類與土地的自然關系中,馬克思對新陳代謝斷裂的觀點,得出較為寬泛的生態可持續性概念,認為目前人類對地球的暫時擁有權必須較好或者平等地傳給下一代,“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向好家長那樣, 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盵4](P875)馬克思恩格斯把人與自然的可持續性發展關系的構建視為共產主義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的組成部分,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5](P50)共產主義社會終極目的是要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可持續發展理論提供了理論支撐,為生態德育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4.人與自然的實踐觀揭示了生態德育的本質特性
馬克思自然價值觀的核心就是承認自然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是人們勞動的基礎,是財富的源泉之一。“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盵2](P5)馬克思認為,勞動和“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與“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外界自然條件密不可分,人類社會的財富不僅來源于勞動,也來源于自然界。
生態道德教育不僅來源于實踐,也來源于自然界。一方面,生態德育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括環境教育、生命教育、人際關愛教育、生態道德體驗教育、生態倫理觀教育、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維護自然生態安全等豐富教育內容,是關于自然環境的教育、在自然環境中的教育以及為了自然環境的教育,堅持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只有將生態課堂向自然界延伸才能獲取無窮源泉;另一方面,從人化自然的角度解讀,自然在生態德育實踐活動中太有用了,一個健康美好的環境可以促成道德的養成,從某種意義來說,道德教育也是指一種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生態德育呼吁要提供一個經得起道德檢驗的生態教育環境;最后,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使人類的勞動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的生存的手段,人類的活動都成為了人類的異己的本質,異化勞動是導致人與自然異化、分離、不和諧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見,理論只要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生態德育重要特征就是實踐性,必須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研究,獲取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才能有效地實現生態德育內在的規定性,實現知行真正統一。
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生態德育也有其傳統的理論根基,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是生態德育借鑒的理論寶庫和智慧源泉。其中“天人合一”與“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國傳統生態道德的中心思想,它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面。
第一,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詮釋了道德的豐富內涵。老子在《道德經·五十一章》就強調大道大德之自然而然,道德的大公無私,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边@里,“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 德”和“得”意義相近,指萬物從“道”那里獲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于“道”的認識修養有得于己者,亦稱為“德”,生育萬物而不占有萬物,滋養萬物而不居功勞,繁衍萬物而不侵擾萬物,這是最上等之德行,即人體道并能夠遵循自然規律辦事,就是“玄德”。這說明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可以說,凡是有益于人(包括自己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界生存與可持續性發展的東西,都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第二,生態倫理對人類承擔的道德責任作了深刻思考。人對自然的態度取決于人對自然價值的認識,中國古代生態倫理的自覺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自然價值的尊重,這是近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所無法比擬的。儒家從“重生、惜生、貴生”的規則出發,提出對自然存在物要有愛心,對自然界的索取要遵循自然規律。道家提出“慈愛利物”的生態思想,道以統德,上善若水,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對待自然,宇宙萬物是由“道”產生,是“道”體現的。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痹谕粋€生態共同體之中萬物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都有平等存在、發展的權利。
第三,重視整體和諧的生態德育思想。中國古代倫理思想追求的目標就是“和”諧。在人和自然關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辯證法上,合二而一;在價值觀上,和而不同;在處事觀上,以和為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精華也是人要順應自然,追求天地人合一和諧共處,才是符合道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鷳B德育從道德領域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利于促進人與社會、人與人的融洽發展,實現人、社會、自然的整體和諧發展。
生態倫理學是生態德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支柱,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生態倫理學的形成便沒有生態德育的出現。生態倫理學是“關于人們對待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行為的道德原則、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的研究。”[6](P297)
首先,生態倫理學提出了一種新的道德觀。西方傳統的倫理思想,它把人類視為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把自然界排除在道德范圍之外,認為道德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規范,維護人的利益是道德的目的,而自然界則只是滿足和實現人類欲望和需要的工具。生態倫理學新的道德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道德關系,道德也必須規范與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對自然環境有道德義務。
生態德育是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過程。生態倫理學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曾在《沙鄉年鑒》中,呼吁建立土地倫理道德,將社會共同體的道德義務范圍擴展到自然共同體當中,開展更多的自然資源保護教育,認為“土地倫理的進化是一個意識的,同時也是一個感情發展的過程”,指出:“ 現行的教育受到利己主義的束縛,并不關心人對土地的責任和義務?!绻狈Φ赖铝贾?,那么義務就不會被執行。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社會良知推廣到土地保護方面。”[7](P201)進一步指出:“透過土地的倫理規范,一種生態良知被表現出來。同樣,生態良知也意味著,大眾已經具有了為土地健康負責的意識?!盵7](P210)同樣,生態德育的目標就是要實現道德情感從人際關系拓展到人與自然關系中去,養成受教育者生態智慧和生態能力,錘煉生態道德品質,提升生態道德素質。
其次,生態倫理學提出了一種新的價值觀。自然界自身是否擁有內在價值是生態倫理學的核心問題,也是生態倫理學賴以存在的基礎。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并且這種內在價值是一種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的源泉;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類的存在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狀態同樣具有內在價值。生態倫理學認為生態系統中每一物種對整個生態的“完整、穩定和美麗”都有價值,承認自然界的價值,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自然價值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主張把道德權利、利益擴大到動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強調對所有生命的尊重。
最后,生態倫理學提出了一種新的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的,自然界有生存的權利。生態倫理學新的自然觀認為,要求樹立類意識,“ 個體和類”之間統一起來,就是任何生物不論其處在哪一層次,都將其它有意識的生物視為與人相同的類,將道德關懷范圍擴展到動植物、水、大氣、土壤及由它們組成的生命共同體;要求提倡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維方式;樹立有價的資源觀、適度的消費觀、合理的利益觀。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按“美的尺度”來守護自然。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生態倫理學的拓展,拓展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觀念,還要恰當處理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生態德育提供了理論基礎,生態德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現以人為本,本質是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生態倫理學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只有在這種雙重的和諧中,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現實的??沙掷m發展理論是以人為本生態價值觀,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把人民確立為發展主體地位和價值主體,強調的是“人”在世界中的主體性和價值優先性權利,注重人的利益,關注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沙掷m發展的核心倫理內涵仍然是指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際倫理,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的人類中心主義糾正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狹隘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人的全面發展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即涵蓋人的生態道德素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片面發展的人或“單向度”的人向全面發展的人的轉變。
第二,可持續發展理論提高了人類的道德水平??沙掷m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生態道德基本原則是生態整體利益和人類的長遠利益高于人們的眼前利益。生態道德將人們置于艱難的抉擇之中,它要求站在人和自然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人類必須控制物質欲望和行為,尊重自然的利益,注重自然界各個要素的互利共生、協調發展;同時,人類還要正確處理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子孫后代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在平等的基礎上真正實現代內和代際資源共享;還要有全球化生態視野,要求國與國之間消除狹隘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形態的倫理利己主義,把全人類的共同環境利益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當務之急,各國必須確立各自的生態道德,每個公民積極履行權利和責任。在此基礎上,在國際社會層面,整個人類所需要的生態道德才能孕育而生,才能真正實現國際環境正義,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德育目標。
第三,可持續發展理論催生了生態道德教育發展。生態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鍵,只有受教育者具備了生態道德素質,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才能科學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戰略。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它不僅是一個生態文明的概念,也是一個道德文明的概念,美麗中國首先要生態文明,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霧霾嚴重,肯定不是美麗中國,但是道德失范、社會失信、沒有底線,那更不是美麗中國,美麗中國一定是生態文明與道德文明的結合。然而,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公民參與,這要依托于生態公德意識,依托于生態道德水平,依托于生態公民的養成,最終依托于生態道德教育。所以說,生態德育是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客觀需求的重要舉措,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成為德育的創新主題。
[1]邱柏生.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兼論生態德育研究的方法論指向[M].上海:思想教育研究雜志社,201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7][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