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發展需要等相一致、相合適、相接近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在其教育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合乎主體全面發展(尤其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進步)的目的而呈現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領域中所有問題的實現都最終會回歸到其價值實現的問題上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踐依靠其價值的實現,而價值的實現又可以反過來為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提供客觀基礎和堅實的條件,從而又實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價值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外界物。這就說明了價值它反映的是人與外界之間的關系的范疇,離開了這個關系,價值也就失去了意義,包括主體、客體、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三個基本要素,在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如果人是作為價值實現過程中的主體,那么人就會有主體需要,他就會用社會的屬性來滿足其主體的需要,這樣人作為價值主體的個體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反過來,如果人在價值實現過程中是作為客體一方的,那么,他就會用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創造成果等來滿足社會和國家的需要來實現其社會價值。對于一般的價值概念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前提必須注重“人”這個因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中心,他是既作為主體也作為客體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的,離開人這個中心來談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本質屬性和教育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與人有著很大的關系,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來推動個體的發展,而個體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反過來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從而又推動了社會的整體發展,這樣的過程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與人的教育息息相關。
第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無一例外的都是人,人在教育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實際上就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通過一系列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受教育者——人的精神素養、心理素養和創造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由抽象的理論性向帶有某種具體性質的現實特征轉化,即通過培養人的獨立個性和創造精神,提高人自身的素質而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否能夠成功的實現不僅僅取決于受教育者本身,還和教育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本身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受教育者對理論的接受和吸收程度,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育者本身的道德素質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理論在實踐中是否能夠更夠更好的轉化為受教育者行為,最終影響和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優秀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可以嫻熟靈活的把枯燥的道德理論與現實中的價值選擇和道德規范結合起來,引導受教育者們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各種價值觀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并用這些正確的道德價值來指引資深的行為,同時在實踐中不斷作出調整,以達到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從而最終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人和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人,人同時又必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來得到自我的提升和發展。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也是人的價值實現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培養對象的,和普通教育不一樣的是,它不僅僅要求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的發展變化,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終極目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僅僅包括了普通教育所涉及到的邏輯和概念的演繹過程,而且把這些由邏輯和概念經過演繹推導出來的理論先以理論教育的方式植入受教育者的內心,并進而轉為為他們的行動付諸于實踐,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的,教育過程也就是發揮一切因素和手段來推動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這一點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雙重的,一方面實現社會價值對人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實現了人類的自我價值。而人類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要想實現協調和一致,就需要人們的全面發展。因此,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才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促進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蘊涵的思想、認識、政治、道德等內容,只有為客體所接受,并內化為他們各自的某種深刻而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一種現實的心理的能量以及個體意識和行為習慣,才能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力量。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主客體轉化的過程,首先,主體即教育者選擇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和思想理論對客體即受教育者進行灌輸,以期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其次,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來強化所授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并促使受教育者外化為良好的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過程其實就是主體和客體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通過轉化,個體的道德發展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社會需求又推動著個體道德的進一步發展。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起著將符合歷史進步要求的社會價值內化為個體自身的價值,又把個體自身發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為社會價值的作用,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最終要落在人的培養上。因此,“育人為本”也是教育價值論的直接體現和實現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既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必定要與其他社會現象如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發生作用而形成價值關系。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體現了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社會有序發展和人性完善的需要而建構的一種價值體系。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政治價值,它處于價值之首要的位置。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不同階級的階級立場不同,甚至是價值觀是完全對立的,所有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正是于此,政治主體才會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任何統治階級想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價值凌駕在被統治階級之上,使本階級的思想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都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反過來,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鞏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意識形態,提高主體政治行為的理性程度。一個正確的、理性的政治意識的形成,都是用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武裝人們頭腦的結果,克服了主體政治行為的盲目性、自發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凝聚人心,用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政治的穩定,用道德教育來規范行為,從而激發了青年一代人的政治情感,調到了他們的政治熱情,使現代青年人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經濟價值。生產力是衡量一切社會活動是否具有價值的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從真正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來實現的,通過對人們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從而激發和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最終獲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發展,推動了經濟價值的創造和實現。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的發展起著方向導向的作用。社會經濟生活有序的進行,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道德準則,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道德準則教育人們在一切經濟活動中要誠信經營,要公平競爭等,這些不僅僅利于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減少了經濟活動中的無序競爭,更利于經濟的良性正常運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把先進的思想和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灌輸給人們,為市場經濟的運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最終促進了社會經濟價值更好的實現。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文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其價值與文化息息相關,與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相比起來,文化價值對人們的影響更具有深遠和持久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其文化傳播的功能,吸收和選擇積極的文化因子,納入其教育的內容,對社會成員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成員的政治、道德的社會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社會文化價值的建設有著導向意義,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不懈地傳播和創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最終目的主要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堅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抵制和克服消極因素的蔓延和影響,努力創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對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會發展進程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每一次實現都反映了其對社會的“有為”和“促進”,它對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維系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并把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統一起來,這對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