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俐 吳江龍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上海 200241)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問題。黨的作風,是指黨在思想、政治、組織、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表現出來的一貫態度和行為。[1]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黨性的綜合體現。黨的作風關系到執政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真總結90多年來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黨的作風建設。早在1929年,毛澤東曾撰寫《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紅軍黨內存在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及個人主義等現象,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從而加強紅四軍的思想作風建設。隨后,毛澤東又發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對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作風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明確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2],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3]盡管當時黨的作風建設已經有初步的跡象,但當時并沒有得到全黨的公認。
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實現了黨的作風建設從幼年轉向成熟,此后,黨在實踐中總結了經驗,逐步認識到黨風建設的重要意義,黨內作風建設開始逐步走向正確的軌道。在抗日戰爭時期,黨吸收了很多新的成員,他們雖然具有黨員的身份,但是在思想、作風上并不具有先進性,當時黨內存在嚴重的主觀主義等不良之風。1941年,毛澤東曾指出:“過去我們的黨很長時期為主觀主義所統治,立三路線和蘇維埃運動后期的‘左’傾機會主義都是主觀主義。”[4]為了全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1942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黨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整風運動。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里面提出整風運動的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5]通過全黨的整風運動,黨內人員統一了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實現了黨內作風建設的經驗積累。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發表《論聯合政府》,文章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6]這是第一次對黨在實踐中形成的作風建設進行概括,三大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標志,是黨在革命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的財富。此后,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號召全黨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7]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作風建設的突出特點是開創了新的形式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延安整風運動是黨內開展的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后來加強黨內作風建設、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后,延續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個務必”的思想,在全黨開展了幾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1951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全黨進行了“三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目標是消除黨內存在的貪污浪費等消極作風。1957年,針對黨內存在的有些黨員脫離群眾、濫用權力辦事等腐化的現象,毛澤東領導黨進行了深入的“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這些整風運動在建國初期對于整頓黨風具有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黨內存在的消極現象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但由于這種整黨整風的方式在建國后并不具有普通適用性,在運動后期出現了與初衷相違背的結果,將黨內作風問題上升至階級矛盾,導致反右擴大化。“文化大革命”爆發后,黨的作風建設受到“四人幫”的嚴重破壞,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作風建設在曲折中發展。盡管在建國初期整風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種方式只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適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使黨的作風建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處在停滯狀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深刻反思以往的政黨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指出:“把毛澤東同志的建黨學說和黨的一整套作風恢復起來,發揚起來,那么,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就一定會達到。有了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我們什么風險也能夠經受得住。”[8]為了進一步鞏固黨的優良作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則》,要求黨員自覺維護黨的紀律,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基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1983年開始,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整黨整風運動,這次運動以加強黨的作風為基本任務,在思想、作風、紀律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為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奠定了基礎。
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進一步發展了黨的作風建設理論,全面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圍繞著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拒絕腐敗等主題,黨的作風建設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加大反腐力度等。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結合新的實際,努力發揚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同時要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努力培育新的作風。”[9]黨的十五屆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第一次以黨的決定對作風建設做出詳細的規定。
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階段對我國的整體形勢進行了分析,緊密結合時代特點,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為主線,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明確提出要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相繼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等制度化的規定,這些規定的出臺標志著黨的作風建設開始步入制度化的階段。
十八大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的作風建設與高壓反腐結合起來,成為新一屆領導的工作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總書記講話涉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有60多次,以“嚴峻復雜”、“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堅定不移”等關鍵詞,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予以著重強調。[10]此外,中央相繼出臺了各項規定加大執行力度,如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努力解決“四風”問題、踐行“三嚴三實”等,這些規定將黨員干部努力的標準具體化,為黨員干部提供了行動的指南。同時,也反映出黨中央堅持從嚴治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心。
改革開放時期,黨的作風建設的突出特色是活動的多元化、懲處力度大,黨員干部通過各種教育實踐活動更加注重與群眾的聯系,這些活動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為后來的黨的作風建設奠定基礎。
黨的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員干部的作風直接關系著執政黨的執政合法性,對于發展黨和人民的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需要構建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形成切實可行的制度化規定,將黨的作風建設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構建黨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不僅是解決黨內腐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強調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探索科學有效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將黨的作風建設納入良序運行的軌道中。
黨員是政黨的基本元素和細胞,黨的先進性與廣大黨員的作風有著密切的聯系。保證黨員在政治、思想、組織上具有先進性的前提條件是要保持廣大黨員優良的作風。只有求真務實、心系群眾,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將人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凝聚全黨的力量,保持黨的先進性。構建黨的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始終以發展黨員的先進性為主要目標,這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在政治學上可以解釋為“合法性”問題。黨員干部作風端正,能夠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得到民眾的擁護,從而鞏固執政黨的執政地位,這就是所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黨員干部作風不正,就會在實踐中脫離人民群眾,從而動搖黨的執政地位。只有領導干部樹立良好的作風,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肯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肩負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任,需要黨的領導干部能夠自覺維護黨風黨紀,在實踐中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路線。
服務型政黨,就是政黨在執政時期能夠承擔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重要責任,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黨的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要求廣大黨員能夠切實履行黨員的義務,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問題當作工作的主要內容,深入基層傾聽群眾的呼聲,實實在在地接受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黨員干部的作風端正能夠提高黨政機關的服務水平,不僅能夠起到執政為民的作用,同時對于構建服務型政黨、提高黨政機關的行政效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構建黨的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要不斷優化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制度途徑,健全領導干部作風教育機制,完善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
構建黨的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從思想入手。樹立黨員干部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依靠教育,因此,健全黨員干部作風教育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書記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增強黨員干部的“黨員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記黨員的責任,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服務。二是進一步完善黨員干部學習機制,豐富黨課學習的形式,調動黨員干部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黨員干部定期培訓,通過專題授課、基層學習、聯系群眾等方式,提升干部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三是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社會管理的知識,包括法律、財經、政務等方面,開拓知識面,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應對新時代形勢變化。四是樹立正面典型人物,發揮示范效應。黨員干部的先進模范事跡不僅能夠對黨員的行為模式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而且能夠激發社會正能量。在建構黨的作風教育機制時,要通過嚴格的程序推舉產生先鋒模范代表,通過大力宣傳典型人物的事跡,利用榜樣的作用激勵引導黨員干部,充分調動黨員的積極性。
通過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認真解決黨員干部中思想不正的現象,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意識,使黨員干部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加強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除了教育,也需要制度的約束。建立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監督管理機制,是構建黨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核心環節。只有將權力放在陽光下,才能保證權力不會腐化發霉。監督管理機制能夠有效預防黨的作風建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一是在縱向上深化,黨員干部要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落實好黨內監督各項條例,嚴格履行黨內民主監督,加強巡視組制度,對于各種違反制度和條例的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充分利用黨內組織生活的形式了解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情況,對于作風上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加強事前的預防。二是健全橫向監督機制,整合監督資源形成合力。將人大監督、政府監督、政協監督等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監督職能,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標桿,形成多方位的監督體系。三是完善社會監督,拓寬社會監督的渠道,接受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監督。把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評價納入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之中,對領導干部的工作生活形成完整的監督體系。
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機制是從外部對黨員干部進行約束,通過有效的“他律”機制實現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常態化,保證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作風。
要保證黨的作風建設持續發展,除了進行外部監督外,還需要對形成一整套保證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一是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和尊重廣大黨員的民主權利,調動廣大黨員積極參與黨務工作的積極性,要落實相關事項的聽證會制度,盡可能地讓基層黨員參與其中,集體討論、集體決策,讓權力的運行更加具有依據。二是形成黨委作風建設領導問責機制,對于黨內出現的黨員作風不正等問題,除了黨員干部本人擔負責任之外,也要追究分管領導的責任,這種機制能夠增強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因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擔當了更多的責任才能促使他們在行使權力時具有更多地責任心,從而降低決策的風險。三是要健全干部考核獎懲機制,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完善對領導干部的各項管理,針對干部日常作風,實行定性和定量的考察,對于被群眾舉報違反相關規定的,要根據黨章或者法律規定給予嚴肅的處理,對于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現的要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分明,才能激發黨員動力。
黨員干部端正的作風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黨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是為了保障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構建黨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多方面的入手,只有具有規范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黨員自覺形成端正的作風,才能使作風建設成為黨內生活的常態。
[1]陳 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保障——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作風建設的歷史考察與啟示 [J].學習論壇,2014,(6).
[2][3][4][5][6][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136,372,812,1093-1094,1438-1439.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6.
[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10]2013中國反腐報告 [E B/OL].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