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松
(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深入動員和全面部署,為全黨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指明了方向。教育系統應以“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主題,吸取群眾觀點,進行民主管理,改進校風、學風和班風,回歸教育的本真。
在高校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該明確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和理論淵源。
黨的群眾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的《總綱》里科學表述為:“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1]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是黨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觀點和立場。“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等全部工作的出發點,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依靠群眾”是黨各項事業的立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黨的一切活動的基點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充分調動人民的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是黨的重要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就是要虛心向群眾學習,聽取群眾意見,從認識論上講,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將從群眾中收集起來和整合的領導意見再反饋給廣大人民群眾,由群眾自覺領會和貫徹實施,使黨的重要方針政策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發展自我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力量。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各項工作取得勝利的法寶。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去,把“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論方法同黨的領導和工作方法結合起來,成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1.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理論淵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們為了生活,需要具備吃穿住等東西。所以,人類首要的歷史活動就是生產吃穿住所需要的資料,生產吃穿住所需要的資料是有史以來人們為了生活每天必須從事的生產活動。恩格斯說:“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2]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勞動群眾,勞動群眾通過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積累經驗,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變化。革命,在古代一般指朝代更替所體現的人民摧毀腐朽追求新社會制度的意愿和力量。近現代,則指自然界、社會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革命運動,實質是人民群眾努力推翻腐朽社會制度的一種不懈斗爭,因為社會制度的革新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發展過程,而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并獲取相關認識的一種社會性活動。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都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人,是人民群眾。認識是人民群眾在從事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活動及其概括和總結,所以,認識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體現者。
從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路線一般遵循從個別(特殊)→一般(普遍)→個別(特殊)的認識秩序。個別與一般是整體與部分這對范疇的深化。現實的每個事物都是整體中的個體,個體中既有所屬整體的一般性或共性,也有自身特有屬性,即個別性或個性。可見,一般性就是一類個別事物構成整體的屬性,特殊性是相對于不同層次的一般性而言的。特殊性離不開一般性,一般性包含了部分特殊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實現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將理性認識運用到實踐是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就這樣,認識水平通過反復運動和發展呈螺旋式上升,這是認識發展的辯證規律。
高校在社會文化建設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英國學者阿什比對大學描述:“它保存、傳播和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它像動物和植物一樣的向前進化。所以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3]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高校受制于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影響,盡管竭力守住自身靈魂,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邁進,我國高校氛圍受到較大沖擊,當前許多高校呈現管理行政化、大學精神失落、大學靈魂迷失、學術危機等現象。高校急需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踐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所以,新時期在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緊迫和深遠的意義。
我國高校市場化趨勢影響著高校發展的方方方面,其中對大學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多年來我國大學辦學目標和大學文化趨同,特別是一些同類型大學在辦學定位、培養目標、校園文化建設、學科建設和師資培養等方面幾乎雷同,體現不出有別于其他同類高等院校的特色。這體現一些大學對內涵式發展認識不夠,對自己學校的發展優勢和潛能還不甚了解。大學文化趨同成為當代大學內涵式發展的嚴重桎梏,對著“黨的群眾路線”來“照鏡子”,這是形式主義在冒進。
市場經濟在我國已基本形成,而與其相適應的政治體制還處在不斷完善之中,大學與政府之間固定關系模式還未形成。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我國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主要是大學辦學自主權得以落實,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政府仍處于計劃經濟時期的主導地位,深入大學管理社會力量作用的發揮仍受到政府的約束;傳統的政府本位思想往往把大學視行政機構來運轉,忽視其學術性;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使大學管理行政化等,這一切桎梏了大學自治的發揮。大學行政化的主導地位成為當代大學內涵式發展的桎梏。對著“黨的群眾路線”來“照鏡子”,這是官僚主義在作怪。
由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等的影響,大學不能安心探索真理,將自己混入企業或官僚組織,抵不住世俗的誘惑與干擾,致使庸俗文化膨脹。大學忘了自己的理想是探究學術,從而忽視以卓越的學術作為其引以自豪的資本。卷入世俗與學術追求的的兩難境地,這是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在盛行,高校急需“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了。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6月18日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自此,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圍繞“查問題、接地氣、講實效”的總體要求紛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起來,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群眾路線”是高校樹立以人為本教育價值觀的前提和先導,“以人為本”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展。依據黨的“群眾路線”理論淵源,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創造者。所有文化和科學都來源于人民群眾各種生產實踐。文化是人化的結果,“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4]科學技術發明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及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人類勞動還沒有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人類的一切發明和創造都是勞動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使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勞動群眾不僅創造了天文、地理、數學、建筑、雕塑等學科,他們中也誕生出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
其實,西方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倡導的和諧教育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思想與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思想,“人的本身不是別的,只是一種和諧而已。而教育能使人的天性中過多或過少的東西變得適宜和中和,達到和諧和完美。”“人本身就是身體方面與心理方面的和諧。”[5]夸美紐斯以人為本的和諧教育思想一是要適應自然法則和秩序,二是要適應人的發展的本性。高校做到以人為本,不僅應體現教育過程和結果的公平,也應慎重考慮招生的公正公平,特別是那些自主招生的重點高校,不能忽視社會弱勢群體孩子的進一步發展。
1956年9月16日,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強調:“共產黨——這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對于人民群眾的偉大的領導作用,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6]
高校自誕生以來,關于其本質的認識眾說不一,較多認為它是政府的附屬行政機構,以行政管理人員為管理主體和凸顯行政權利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模式得到認可。在科層制管理模式下,官本位之風得以盛行,廣大教師無心教學和科研,熱衷于“跑官”和“買官”。這樣的校園風氣也迷失了大學生的發展方向,嚴重危及到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更談不上什么“培養創新型人才”。這與黨的“群眾路線”是相悖的,不利于調動廣大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積極性,危及到高校健康有序地發展,因為高校的變革與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所致。恩格斯說:“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末應當注意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間又使整個整個階段行動取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偉大歷史變遷的行動。”[7]在恩格斯看來,只有深入研究推動廣大人民群眾活動的動機,才能引起偉大的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廣大黨員:“我們黨執政以后,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和密切聯系群眾的環境,同時由于黨的歷史方位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增加了脫離群眾的危險。這種危險以及其他危險和考驗,需要引起高度重視。”[8]目前,各高校紛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將全心全意為廣大師生服務列為學校管理的核心的管理理念。
“從群眾中來”就是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吸取人民群眾的普遍意見,并將其轉化為領導者的重要決策,這就相當于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到群眾中去”就是將領導者的重要決策運用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轉化為群眾的認識和行動,這與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是一脈相承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再“從群眾中來”這一過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體現了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一系列教育教學決策及具體實施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高校是否切實踐行“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科學發展觀,兩大“主體”充分體現廣大師生是高校面臨的最直接的群眾,群眾的心愿、呼聲和力量是高校可持續發展決不可忽視的。所以,各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注重開展調查研究,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設立意見箱、召開座談會、進行個別訪談”等形式廣泛聽取廣大師生的意見,堅持“問計于民”,要求廣大師生黨員“提一條推動學校發展的建議”,重點查擺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方面的問題,進行黨性分析和解剖。
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在高校的開展,使高校通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回歸大學的本真,培養既適應社會發展又使個體潛能得以充分挖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型人才。
[1]總綱(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過)[E B/OL].人民網,2002-11-1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5.
[3][英]阿什比.科技發展時代的高等教育[M].騰大春,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7.
[4][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2.
[5][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20.
[6]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8]習近平.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黨的獨特優勢[J].求是,2012,(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