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偉 安百連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山東省日照市河山實驗學校,山東 日照 276823)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微課”作為一種新的知識傳播方式,它一出現就引起了國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有人把微課看做教育的一場革新,而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
“微課”(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2008年提出的,他認為微課就是一節短小的視音頻,呈現某個單一、嚴格定義的主題。他把微課程稱為“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1]國內關于微課有“微課程”、“微課”、“微型課程”等各種提法,具體的涵義也有所差別。胡鐵生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和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視頻,通過結合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評測、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環節,構成一種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環境。[2]李玉平認為微課程主要是以數字故事為呈現方式,利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宗旨是“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3]
國際上運用“微課”思路運作的比較成功的是“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網站。“可汗學院”模式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偶然。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是一位基金公司分析員,2004年底,他通過雅虎的簡單軟件“涂鴉筆記本”解答數學難題。2006年年底,他將反復出現的、重復度高的問題制成10分鐘左右的小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沒想到,此舉引來一片贊譽,薩爾曼·可汗深受鼓舞,他于是成立了非營利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網站,立志要給所有的中小學做免費的視頻。除了微視頻,“可汗學院”還提供在線練習、自我評估及進度跟蹤等學習工具。2009年,薩爾曼·可汗將原工作辭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學院”的建設中來。現在,可汗學院的視頻在全球熱播,中國的“網易公開課”等在線教育視頻網站也采用了可汗學院的視頻。
應該說,可汗學院以及其代表的“微課”模式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科技革命和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具有方便快捷、獨立自主、易于傳播、資源共享的優點,為我國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
但在熱熱鬧鬧的“微課”熱潮的背后,有學者卻對諸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慕課”和“微課”的實質是“接受性學習”而不是“探究性學習”,與實體課堂相比,只是翻轉了教師講課的時間和地點。如果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翻轉課堂”會加重學生的課后負擔。如果把微課直接用于課堂教學,會把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變為單一的看視頻,教師也不能做到“以學定教”。因此,“慕課”和“微課”只是輔助性手段而不是主流。[4]
應該說,這些學者的冷思考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先進的技術只是一個載體,教育還是要依靠人來完成的。如果抱著“應試教育”、“工具主義”的狹隘教育理念,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只是冷冰冰的機器而已,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有知識、有技能、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重要舞臺,也是在社會上進行歷史知識傳播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舞臺,但是,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歪風邪氣沉渣泛起,使廣大社會民眾深受其害,使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成就蒙受不白之冤。歷史虛無主義歪曲事實、擾亂思想、渙散人心、毒害心靈、污染社會,它已經成為危害黨的形象、國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精神“霧霾”,必須花大力氣清理和整治,而“微課”作為《綱要》課進行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可以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戰斗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1.《綱要》微課的應用場所:《綱要》課的微課化創新不僅服務于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要將《綱要》微課應用于學生的成長全過程,使微課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將《綱要》微課向社會推廣,借助現代化的新興傳媒手段,可以為在社會上打響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攻堅戰而服務。
具體來說:從人才培養看,《綱要》微課不宜大規模地運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如果失當則會將《綱要》課變成觀看視頻課,弱化教師的作用和降低授課效果?!毒V要》微課可以用于大學生的興趣培養和難點突破,宜在課后進行;從社會服務來看,《綱要》微課可以作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宣傳資料使用。從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說,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硬件富麗堂皇,而內容卻干癟空洞。以山東棗莊的臺兒莊戰役紀念館為例,當地政府對臺兒莊古城的建設和宣傳投資巨大,重建了規模巨大的臺兒莊古城,但臺兒莊戰役作為臺兒莊最鮮明的名片卻挖掘不夠,臺兒莊戰役的經過、英雄人物的事跡、臺兒莊巷戰經過均敘述不到位。如果關于臺兒莊戰役的“微課”設計得當的話,就可以彌補紀念館內容上的欠缺;從文化傳承創新來說,《綱要》微課要通過講好中國近現代“故事”的方式,弘揚中國精神,宣傳中華文化,樹立對中國文化、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自信。同時,在《綱要》微課的基礎上,可以探索將中國近現代文化資源變成動畫、游戲、話劇、小說等各種文化產品,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綱要》微課要實現的三維目標:所謂“三維目標”,即情感目標、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5]
首先,情感目標是教學中非常活躍的因素,對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都非常重要。其次,認知目標在《綱要》教學中居于中樞地位。它一頭連著情感目標,一頭又連著能力目標。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綱要》課要想真正吸引學生,還是要提供給學生新鮮的、大量的知識。要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得出科學的結論,而不能武斷地以論代史、主題先行,人為地打斷學生認識能力提高的過程。最后,要轉識成智,實現能力目標。讀史使人明智,講的就是學生通過讀史所形成的明辨是非、領悟歷史規律以及人生規律的智慧。如果說情感目標是做菜的佐料的話,那么認知目標就是有營養的食材,而能力目標則是食材加佐料文火慢熬出的淳厚的湯汁。《綱要》微課改革就是要力圖實現這個三維目標。
3.《綱要》微課的設計標準。
首先是微課的時長。現在微課還沒有統一的時長標準,有人主張一分鐘,有人主張三分鐘,還有人主張十分鐘。應該說,微課是一種理念,就是將原先冗長的內容模塊化、具象化,它不宜有固定的標準。從說話內容的信息含量來看,普通人的說話語速一般在200-250字/分鐘,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的語速一般在300字/分鐘,10分鐘的微課視頻的信息含量大約在2000-3000字,完全可以將《綱要》課的一部分內容講的比較充分和完整。低于5分鐘則稍顯局促,不利于表述完整的內容。如果超過十分鐘,則會稍顯冗長和拖沓。故此,從教學實踐來看,《綱要》微課的時長一般以5-10分鐘為宜。其次是微課的承載方式,一般是以視頻為主,也可以采用交互式動畫的方式用于學生參與和鞏固知識。對于微課視頻的格式要求,從《綱要》課的內容特點和當前的傳播條件來看,清晰度、兼容性和壓縮比相對兼顧較好的MP4視頻格式已經逐漸取代之前主流的FLV或RM格式。當前,畫質較好的360×640像素的MP4格式視頻每分鐘大小約為4M左右,10分鐘視頻則為40M,在當前網絡條件下幾分鐘內即可下載,而且可以邊下載邊觀看,不影響觀看的便捷性。因此,建議采用中等清晰度的MP4格式。
在歷史敘事中,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是經常采用的兩種敘事方式。所謂紀傳體,就是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代表的作品有《史記》、《三國志》等。所謂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既不同于編年體之以紀年為主,也不同于紀傳體之以傳人為主,而是以記事為主,把歷史上的大事,詳其首尾,集中表述其過程。它始創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清朝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李有棠的《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等。紀傳體的優點是以人物為中心,能夠展現鮮活的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所參與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引起讀者共鳴。缺點是對歷史缺乏一個宏觀的透視,歷史線索不明晰。而紀事本末體敘事的優點是線索清晰,缺點正與紀傳體相反,就是事件和人物是切片式的,人物形象不豐滿。
長期以來,我國的近現代史教育主要敘事方式是紀事本末體,學生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是紀事本末體,人物形象呆板、僵化,事件過程只有一個階段,前因后果交代不明確,令人一頭霧水。這種敘事方式將歷史鮮活的東西給遮蔽了,需要反正、回歸。在《綱要》微課中,要充分重視紀傳體敘事的作用,要以人物為樞紐,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展現人物魅力、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獲得理性認知。這樣一來,《綱要》課與中小學近現代史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反而會成為一個優勢,因為學生對歷史史實已經具有了較完整的框架,教師只需要將鮮活的人物和事件補充進來,即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的歷史認知。
以《綱要》第七章“解放戰爭時期”為例,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時,遭遇到重大戰役的失敗,那就是孟良崮戰役。此次戰役消滅了國民黨王牌整編“七十四師”,擊斃了師長張靈甫。但是,學生可能對七十四師和張靈甫并不太了解,那么這次戰役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得不充分,這里就需要對抗戰時期七十四軍和張靈甫的事跡進行補述。通過對張靈甫的重點介紹,學生了解到張靈甫儀表出眾、擅長書法,在抗戰期間表現英勇,被譽為“拼命三郎”,而七十四軍在抗戰中充當的是救火隊的角色,是蔣介石手中的底牌。通過這種紀傳體的介紹,學生對張靈甫形成了鮮明的印象,那么就會自然地產生疑問:為什么抗戰時期如此英勇的七十四軍和張靈甫,經過美式軍械武裝和整編后卻在解放戰場上一敗涂地?教師接著通過孟良崮戰役的敘述,向學生展示國民黨在部隊配合、軍隊士氣、后勤保障、戰略戰術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6]
《綱要》課涵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近現代史,時間跨度大、內容多、課時量相對較少,且與中小學階段歷史課程存在重復的問題。如果泛泛地敘事,則內容重復、空洞,缺乏典型性和吸引力?!毒V要》微課又不能與娛樂歷史的花絮式或花邊式展示相混同,而是要通過生動的歷史敘事,將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完整而準確的表現出來。要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現點、線結合,以模塊化的敘事為點,以連續性的敘事為線,抓住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將每課時的內容講授切分為3-5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微課模塊。這種敘事理念,線索清晰,每個模塊都有吸引人的興奮點,能夠牢牢抓住受眾。下面以“五四運動”為例來看看如何設計《綱要》微課。
按照教材對于五四運動的敘事線索,本部分內容包括五個部分:一是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二是五四運動爆發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三是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是導火索;四是五四運動的過程;五是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應該說,這部分內容的敘述是邏輯嚴密、史實準確的,但敘述都是結論性的,沒有人物的鮮明形象,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交代不清。如山東問題的由來,盡管前面的“二十一條”已經有所交代,但后續段祺瑞與日本的交涉情況沒有介紹,最后山東問題的最終解決也沒有交代。因此,要對這部分進行內容精心分析和合理切分,既要照顧到人物和事件,又要把五四運動的政治意義挖掘出來。最終的微課設計如下:

從以上簡表可以看出,五四運動切分為五個微課模塊,每個微課力圖有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并且能夠反映五四運動的一個側面。其中,第1、2、3個模塊分別從場外、國內、場內將五四運動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了。而第4個模塊側重于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第5個模塊側重于從進步青年的角度考察五四運動對青年人的影響。每個微課模塊不超過10分鐘,5個微課是完整有機的整體,既生動、鮮明,又線索完整,達到了人物與事件的兼顧,故事與政治的兼顧。
除了以上5個微課模塊的完整線索外,這部分內容還貫穿這幾條重要線索:一是“力”與“理”的關系,“克林德碑”改為“公理戰勝碑”體現了中國人對于公理的渴望,體現了對以力為主導的軍閥社會和國際社會的不滿,但最終巴黎和會擊碎了中國人的幻想;二是“二十一條”和日本最后通牒日“五月七日”的聯系;三是孔子和山東的命運轉折。
《綱要》微課實質是集合視頻、圖片、聲音、動畫和教師講授的視頻信息包,各手段具有獨特的作用,共同呈現復雜的歷史現場和深刻的歷史思考。
作為微課元素的視頻一般力求采用歷史原始視頻。原始視頻的優點是完整再現歷史事件的場景,包括連續性的聲音和圖像,讓人身臨其境,《綱要》微課中插入歷史原始視頻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對于早期歷史事件來說,這樣的視頻非常少見。如關于李大釗的視頻,目前能夠找到的只有李大釗1924年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的一段視頻。因為當時錄像還非常罕見,在此之前歷史事件的原始視頻就更是鳳毛麟角。在缺乏原始視頻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借助影視作品。但是,影視作品可能會失真,因此必須要教師精心選擇和準確區分。像電影《我的1919》顧維鈞演講中的名言“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這句話非常精彩,但是據相關學者考證,顧維鈞相關檔案中并沒有發現這句話,只能存疑。教師在微課中要著重指出這點。
圖片和聲音的資料內容要比原始視頻多得多,因此在沒有視頻資料的情況下,用圖片和聲音可以起到很好的具象效果。歷史圖片和聲音資料能夠結合教師的講授表現歷史事件。如,抗日戰爭史中,要表現抗日戰爭史,可以選用日本人、歐洲人等拍攝的相關圖片。要展示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可以選用《在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等歌曲。
動畫在《綱要》微課中具有十分獨特的作用,特別適合展現復雜的戰爭線索。如,紅軍長征的過程,學生對于三路紅軍長征的起始時間、長征路線、重要戰役、關鍵會議等往往一頭霧水,傳統的靜態的路線圖也缺乏表現力,采用影視作品的介紹則只是一個片段而已。要想將全貌清晰的呈現出來,可以借助動畫的方式。動畫的制作一般采用三種軟件實現:第一種是直接借助PPT的動畫效果,將路線圖用線條標示出來,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簡單、易操作,缺點是動畫效果一般,只能用于演示;第二種是利用Authorware軟件進行動畫開發,這種軟件的優點是動畫效果較好且可以實現交互,尤其有利于調動受眾的參與感,還可以進行反饋和測驗;第三種是利用Flash軟件進行動畫開發,這種動畫效果優秀,能夠實現交互,缺點是操作難度較大。
教師講授在最傳統的表現手段,但卻是最關鍵的。以上現代化教學所用的資料不一定是合適的,它可能帶來知識理論的碎片化、娛樂化、沖突性等問題,因此傳統的教師講授不可或缺。傳統的教師講授,采用簡單的口授,輔之以黑板粉筆,能夠將教師的素養展示出來,真正給學生知識的沖擊?!毒V要》課的教學并不是單純的近現代史教育,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這方面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綱要》微課要處理好知識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的關系,要兼顧片段性和系統性、學術性和政治性、生動性和嚴肅性,為此還要注意把握以下兩點:
其一,現代化手段要運用得當,不能喧賓奪主。以電腦PPT為主的多媒體手段,將音樂、圖片、視頻、動畫諸元素融入教學,無疑是教學的一場革命。但教學的主體還是教師,教師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要避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過度使用,避免以視頻“炫”學生之耳目、被PPT牽著走的問題。
其二,要加強理論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泛濫成災,與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媒介的濫用有關,也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益多元化趨勢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總的特點是重物質輕精神、重欲望輕心靈、重實力輕文化,忽視中國問題的特殊性,抹殺中華文明的先進性,輕視前進過程的復雜性。它總是眼望著虛空處,中國人民經歷了艱辛奮斗才予以解決的問題,它認為不是問題。貶低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朝思暮想的統一夢、富強夢、民主夢。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這些問題,《綱要》課教師要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從而確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3]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
[4]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5]李卉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111.
[6]吳楚才.古文觀止譯注[M].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