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田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在2014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全面”勾勒出了一幅治國理政方略圖。[1]“四個全面”緊密相聯步步深入,展現了發展、改革、法治、治黨的內在關系,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治國理政思路,對于我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實現國家治理的轉型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意義非同尋常。
小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意思是人民(因輸賦稅服徭役)已經很勞瘁了,差不多可以讓他們休息一下了。可見小康的含義包含了安樂、休息、安寧的意思。
孔子在《禮記·禮運》中小康的說法是用于對一種社會狀態的描述中提出的,以后才逐漸成為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上普遍使用的詞匯。孔子嘆曰:“今大道既穩,天下為家……是謂小康。”[3]清末,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大同思想,其大同思想其中的經濟理想,與孔子所提的小康基本上是異曲同工。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談話中,正式提出了現在意義上的小康概念,鄧小平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是“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千美元”,但這“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4]后來,鄧小平進一步把標準降到人均800美元。他指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設想,黨的十二大政治報告確定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從1981年到20世紀末,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億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首次向全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和奮斗目標。指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時間表,以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具體內涵。
2013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5]
這一總目標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這個總目標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引領,是必須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長期奮斗的根本成就,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全會并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從時間表上倒排的最緊急的事項改起;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幾個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各項改革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景象。
積極適應新常態,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從先后取消和下放超過700項行政審批事項到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全面施行,從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到國企改革啟動試點,從財稅體制改革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系列改革舉措,激發了市場活力,提升了經濟內生動力。
要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著力提高立法質量,全國政協堅持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推進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一系列改革措施,進一步發揮了人民民主,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
為民族鑄魂,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設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試驗區,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并購重組,建立健全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和工作聯動機制,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一系列改革舉措使文化領域呈現出新的氣象。
為使更多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臨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一系列改革舉措,促進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情況考核,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一系列改革舉措,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重大決定》,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提出總目標:建設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同時對原則、任務、布局進行了全面部署。
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三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五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一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二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三是保證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五是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四個布局反映了目前法制工作基本格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2014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鮮明標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制度保障。
從“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到“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從“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制度”到“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班子和領導工作實績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180多項重大舉措,向世人展示了黨中央認認真真講法治、扎扎實實抓法治的決心和魄力。
“劉漢特大涉黑案”法槌落定,“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商業賄賂案”開出巨額罰單,滬粵等六省市司法體制改革先行試點漸次推開,首次修改行政訴訟法,進一步拓寬了“民告官”法律渠道……所列舉的這些案例,表明“法治中國”正在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趨勢。
2014年10月8日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要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這個大會,是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對鞏固和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進行部署。”[6]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視察,提出”三個全面”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7]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增加的一個“全面”正是“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新的戰略部署。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從嚴治黨關乎人心向背,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從嚴治黨既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黨的共同任務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履新伊始擲地有聲地宣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8],彰顯了8600多萬名黨員組成的執政黨擁有管好黨、治好黨、建設好黨的定力和底氣,能夠解決在長期執政下的自我監督問題,用實際行動給人民以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八項規定,高壓反腐等從嚴治黨舉措,給中國政治生態帶來了新局面。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從嚴治黨從治理四風起步,也要從治理四風延伸。各級黨組織要認真按黨章辦事,把對黨組織、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對黨內政治生活的管理和監督在標準上嚴格起來,內容上系統起來,措施上完善起來,環節上銜接起來。做到不漏人、不缺位、不掉鏈,使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發現的問題能及時解決,解決的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面對新時期復雜的黨內外環境,從嚴治黨要把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結合起來,制定目標與狠抓落實結合起來,分類指導與統籌協調結合起來,典型引路與全面提高結合起來,當前工作與長治長效結合起來。
兩年來,全國總計共有66名副省級以上的“老虎”被查處,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結案數量、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和移交司法機關處理人數等,均達到紀委恢復組建以來最高值,兌現了新一代領導集體“打虎無禁區、拍蠅無死角”的承諾。
[1][7]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首提“四個全面”[EB/OL].新華網,2015-03-04.
[2]王秀梅譯注.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王文錦譯解.禮記[M].中華書局,2001.
[4]1979年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03-27.
[5]中共中央關于四個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大會上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4-10-09.
[8]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EB/OL].中國文明網,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