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靜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始終追求的一種富足、和諧的生活狀態。社會發展到當代,這一目標逐漸由理想變為現實。小康社會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它的提出有充分的歷史和現實依據。
“小康”是一個極富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歷史概念,它最早出現在先秦詩歌《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里,“康”僅是安居休息之意。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把大同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級階段,把小康作為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此后,西漢經學家戴圣編訂的《禮記·禮運》篇首次把“小康”作為一種僅次于“大同”的社會模式進行系統闡釋[1]。對于廣大貧苦農民來說,“大同”只是美好而無法實現的夢想,小康社會才是可欲可求的奮斗目標。據此,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適時的提出“小康社會”這一概念,用以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鴉片戰爭以后,殖民主義大肆入侵中國,太平天國的建立者曾試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經濟結構注定了絕對平均主義的破產。此后,無論是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發起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還是20 世紀初,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的構想,都由于階級局限以失敗而告終。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倡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及隨后開展的“大躍進”運動都充滿著大同社會的色彩。但這種探索脫離了中國實際,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在反思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1979 年12 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的談話中闡釋了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思想,標志著這一思想初步形成。
作為我國小康社會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不僅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內涵、奮斗目標,還提出了實現小康社會的步驟和方法,使其不斷發展和完善。小康社會思想也日益成為一個關于發展的、內容豐富的理論。
“小康”一詞,是鄧小平在1979 年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來的。他形象地將“中國式的現代化”稱為“小康之家”。這是鄧小平為中國現代化設計的最初目標。此后,鄧小平多次提及“小康社會”,其含義在這時主要體現為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后來又不斷豐富。1983 年3 月2 日,鄧小平在與中央的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就去蘇州考察時的見聞,描繪了小康社會的大體構想。他說,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得到解決,基本生活有保障;第二,住房問題得到解決,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業問題得到解決,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第四,人口不再外流,農村人往大城市跑的現象已經沒有;第五,中小學教育得到普及,教育、文化、體育和其它公共福利事業都有能力自己安排;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變化,犯罪行為大大減少。這時的小康思想已經涉及到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精神文明、城鄉平衡發展等問題。此后,又廣泛涉及到國際地位提高以及體制完善、宏觀管理和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
鄧小平認為我們的經濟要想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就必須拿國際水平的尺子來衡量。因此,他提出的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具有明顯的合理性、現實性。
首先,鄧小平根據國際水平確定了“中等發達國家”這個參照標準。其次,他采用國際上通用的以美元衡量的、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核心的指標來具體表達戰略目標。再次,他將貧困、溫飽、小康、富裕作為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階段劃分的標志。鄧小平認為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應達到一萬億美元,這一萬億美元能辦好多大事。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意味著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反映到綜合國力上,就是意味著國家比較強大。到那時我們就可以拿出錢來投資國防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小康思想的奮斗目標,不僅僅包括經濟發展方面,要完成到1990 年左右解決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到21 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還應包括國防、教育的現代化等各個方面。小康社會是各方面全面發展、較為先進的社會。
要實現小康社會,就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戰略是全局性、長遠性和整體性的規劃,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具有指導意義。為此,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先富后富論”、“臺階式發展論”等發展戰略思想。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戰略構想。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實現共同富裕。但如何消除地方差距,鄧小平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企業、工人和農民,依靠智慧和勞動先富起來,再去調動其他人的積極性,先富帶后富。這樣,整個國民經濟就會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最終全國各族人民都會比較快地富裕起來。“臺階式”發展戰略思想是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向小康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鄧小平一再強調必須抓住時機,加快經濟發展,力爭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也就是“臺階式”發展的戰略思想。
鄧小平設想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他在闡述這一社會的設計思想時,也闡明了實現這一理想社會的現實途徑。
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在鄧小平看來,是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直接關系到小康社會及下一個戰略目標能否實現。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維持政治局面的穩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發揮不出來,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大打折扣,中國的小康社會便形成不了。第二,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第三,必須保持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實現小康社會,順利完成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精神保證。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提倡實行獨立自主和艱苦奮斗。
小康社會思想具有深厚的傳統淵源,又有充足的現實依據。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歷史條件下,認真研究小康社會思想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盛國家,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理想和不懈追求。從我黨對現代化問題的認識歷程來看,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黨的現代化理論的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其一,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制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具體化。步入新世紀,經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康社會思想必將為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其二,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到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又立足中國現實國情提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小康社會思想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一,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在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中,人民的主體地位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將“共同富裕”作為最終目標,確保了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把一個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其二,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注重用經濟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加速國防現代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鄧小平對小康社會的設計思想,體現的是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這一最終目的,追求的是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價值目標,從“總體上實現小康”、“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思想進行了不斷豐富與發展,使其逐步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過去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今后幾年全國人民的不懈奮斗,我們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在“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在本世紀初全面建成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廉潔清明、民主真實廣泛、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強盛、生態環境優美的小康社會。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冷 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6]陳 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6.
[7]張 靜.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及其發展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
[8]陳思寧.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吉林大學,2012.
[9]劉華清.鄧小平與小康社會[J].鄧小平百周年紀念——全國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2004.
[10]李 波,趙 麗.試論當代小康社會思想的傳統淵源與時代特征[J].文教資料,2004,(5).
[11]鄧小明.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科學內涵與當代意義[J].學術論壇,2012,(10).
[12]武志軍.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探析[J].探索,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