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紅
(集美大學,福建 廈門 361021)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再次引起不少西方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注。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考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面臨的挑戰及其因應之策,有利于厘清21世紀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方位,有助于推動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對策研究,有利于提振和堅定中國民眾走中國發展道路的自信心。
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加速完成的特定階段,在國際市場中國需增加對外投資以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國內市場中國又面臨著因人民幣貶值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的風險。鑒于此,要首先考察中國海外投資已經超過利用外來資本的新常態下,名目繁多的“中國威脅論”在客觀上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造成了哪些干擾和破壞。其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為有效緩解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有意識地擴大了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活動,此舉也引來了國際社會反對中國企業的聲音。在亞洲,近年來,日本保守派及右翼媒體反復炒作中國企業和個人在日本的購地行為。如2012年6月中旬上市的日本《信使周刊》打出了“日本正在成為中國領土”的標題。在拉丁美洲,中國試圖通過收購滲透拉美的聲音不絕于耳:“中國試圖控制拉美石油”,“中國填補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空缺”,拉丁美洲“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中國正在吃拉丁美洲的午餐嗎?”等等。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威利·蘭姆把“中國入侵美國的后院”描繪為“中國‘凈化拉丁美洲’的開始”。
在資源環境壓力變大、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新常態下,中國依然能聽到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繼續變本加厲地制造和散布“中國能源威脅論”的聲音。2008年5月初美國《生物能源文摘》刊文指出,中國人吃肉增加才是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香港《東方日報》2008年5月7日刊文《菩提明鏡:中國人吃肉引糧荒?》;英國《金融時報》2008年5月9日發表題為《中國要去海外“屯田”》的文章;日本“糧食安全”的研究專家柴田明夫妄稱,中國將是造成日本未來饑荒的“罪魁禍首”。“中國能源威脅論”強化了部分能源資源國利用能源關系謀取地緣政治利益的熱情,該論調扭曲并丑化了中國在能源領域進行國際合作時的形象。西方國家通過渲染此論調意在強化西方國家對能源資源的控制,同時以能源資源為杠桿挑撥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可見,在全球新一輪能源革命蓄勢待發的新形勢下,開創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時必須研究能源安全及其治理問題。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外交也凸顯以“中國責任”為基本元素的新態勢。“中國責任論”作為“中國威脅論”的一個變種,主要包括“中國經濟責任論”和“國際體系責任論”這兩種形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鼓噪“中國經濟責任論”一方面是為了轉移西方民眾和國際社會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注度。另一方面為了施壓并誘導中國在貨幣匯率、二氧化碳減排份額等等諸多重大國際問題上按西方意圖索驥,最終達到增加中國追趕西方國家的發展成本的目的。如美國重要戰略家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認為,取得了地位就要承擔責任和義務。中國只是想要在新秩序中擁有重要的發言權,而他們必須為此承擔責任[1]。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也鼓噪中國所謂“戰略責任”、“經濟責任”、“軍事責任”、“外交責任”以及“政治責任”。
在經濟新常態下,西方國家試圖誤導中國和西方民眾,干擾中國共產黨引領下的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西方不情愿看到中國繼續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于是將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以“網絡民族主義威脅論”為典型的民族主義,不斷把中國再意識形態化,使用各種充滿意識形態味道的概念如“權威資本主義”和“權威民族主義”來描述和打扮中國。如:中國最好理解為一個右翼獨裁的黨治國家,它通過惡劣形式的資本主義和原始族長制風格的民族主義獲得合法性。[2]中國共產黨蓄意誘導并形成了中國民族主義,許多民眾開始為中共的專制發展模式感到驕傲。①Joshua Kurlantzick,Perry Link.China Resilient,Sophisticated Authoritarianism.See http://www.relooney.fatcow.com/SI_Oil-Politics/Africa-China-Model_4.pdf.沙文主義(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充斥最關鍵的亞太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民族主義即將成為另外一種中共意識形態。”②Yu Au Loong.China:Globalization challenge,Nationalist response.See http://www.asienhaus.org/public/Chinese_Nationalism_Vortrag_Au.pdf.中國奇跡般的增長已經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貪污成風,……憤怒的民族主義青年,政府對媒體的嚴格限制。③Halper,Stefan A..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Basic Books,2010.“中國政府一方面要求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另一方面,政府又維持資產階級的生產。他們是資產階級專政。”④Latoya Mistral Ferns.Chinese Market Socialism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ithering of State.See http://durham.academia.edu/LatoyaMistralFerns.“北京共識”是一種得到一黨專政國家庇護的“儒家思想-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混合體。[3]可見,西方媒體將中國民族主義威脅同中國政治發展模式、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甚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聯系起來,這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造成了干擾和破壞。
在經濟新常態下,建設與經濟新常態相得益彰的文化生態,需要重視文化威脅論的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備,這使得中國文化的創造力和游曳全球市場的能力相比西方文化都略顯不足。近年來,“中國文化擴張論”又干擾了中國與西方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西方鼓噪“中國文化擴張論”、“中國文化威脅論”、中西方“文明沖突論”等論調大多緣于西方社會的歐洲中心主義思想,也有部分來自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擔憂。如有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全球影響力對兩個多世紀以來指導西方啟蒙運動的價值觀和原則構成了一個固有的挑戰。以美國為主要代表的西方國家仍然把中國在境外設立“孔子學院”的正常文化交流行為渲染為中國文化擴張戰略。如2010年4月,美聯社針對中國文化大量涌入美國這一現象報道稱,“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開設孔子文化課堂的建議在南加州一些地區遭到抵制。當地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人認為開設孔子文化課堂是一種“入侵”[4]。這說明經濟新常態對文化發展動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經濟新常態下,需妥善應對各種形式的“中國軍事威脅論”。美國等西方國家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不僅給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帶來無形障礙,而且威脅到中國實現和平統一這一戰略目標。美國在國際上試圖以“中國威脅論”來制造指責中國的氛圍,以便給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施加壓力。美國捕風捉影地宣傳中國“黑客威脅論”,疑神疑鬼地渲染中國“常規潛艇威脅”、“新型核潛艇威脅”、“反航母彈道導彈威脅”等等。美國的蓄意炒作為中美兩國、中國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之間穩定、可靠和持續的軍事交流活動構成障礙,這直接構成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每逢美國總統選舉年,美國習慣于打臺灣軍售牌,此舉可以借賣武器撈取成百上千億美元的經濟利益,這又反過來強化了美國超級軍售霸權,有利于美國在軍事戰略上誘迫中國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以影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拖累甚至拖垮中國經濟,最終達到不戰而勝中國的戰略目的。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主動求變,在因應經濟全球化的深度挑戰方面宜盡快進行內部制度設計,以系統化的戰略和策略確保中國的金融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態安全和國防安全,這樣才能在國內建成和諧社會,進而為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首先要了解金融危機爆發的機理并從戰略上進行制度設計。更加重視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這是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顯著特征。金融的安全和穩定,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與社會的整體發展。當下,我國需加速研究中國資本市場及其安全機制問題。還要探求國際金融協調的新途徑以系統化地預防和處理經濟危機。鑒于流動資產往往來自國際金融體系,中國政府需要及時動員外部充足的流動性。只有中國政府與國際金融體系協力行動,一起建立牢固的國際金融網,才可能系統化地預防和處理經濟危機。當然這也要求進一步深化中國與美國的金融合作。還要適時采取科學合理的金融措施降低金融危機的風險。中國需從長遠戰略上優先考量美國央行出臺的貨幣或金融政策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國際影響,中國今后還要繼續實行有管制的浮動匯率政策,因為從本質上說,匯率制度從屬于貨幣制度。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不能完全緊盯美元。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還要利用美元儲備問題國際化為自己謀取資產收益。既得利益者美國不會拱手相讓美元霸權。實力超群的跨國公司一般很難承受得起美國揮舞的金融大棒。然而,國際社會需要一種新的儲備貨幣來代替美元。中國政府要積極利用美元儲備問題國際化來給美國施加影響,例如,可以通過中國政府官員清楚表達對于擁有大量美國債券是否安全的擔憂,通過中國國內主流或非主流媒體表達逐漸增長的債務將會在美國引發通貨膨脹和美元的急劇貶值,還會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貶值;中國官員還可以對中國在美國政府債券方面的巨大投資聲稱不滿;中國官員不妨還不失時機地抱怨美元在國際貿易和經濟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呼吁用其他方式而不是美元來調控國際經濟貿易等等。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還需適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倒逼國內金融改革。建立與積極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相適應的策略,可以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為契機助推國內金融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拓展,逐步增強人民幣的可兌換性,是應對貨幣“競爭”的必要手段之一。當然,貨幣互換遠非中國采取減少美元持有量的唯一策略。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進行跨國貿易結算進程加快,目前中國政府正在致力于讓世界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把部分儲備轉向人民幣,另外中國還可通過參與清邁多邊化進程強化最后貸款人的角色等等。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在農村推行一場基于改善農民消費環境的基礎設施的運動。經濟新常態與社會發展之間已經出現了新的雙向互動關系,這需要探尋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新路徑。如需要研究農村貧困,農村土地使用問題和當前的國際環境對中國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哪些影響,需要解決限制中國新農村發展的許多自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隨著物流云時代的到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硬環境和軟環境都在不斷完善。今后,中國需借助物聯網進一步改善農民的消費環境,同時加強以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軟環境建設。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進行制度創新以穩步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平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在不同的國家或城市中的不平等分配跟人們的低生活期望是有關聯的。對于那些不能確保自身收入以抗擊不可預知變化的家庭,就需要提供保險政策發揮作用;采取累進稅制加上收入平均法、失業保險和傷殘保險,以及其他一些機制,重新分配社會資源。[5]將土地使用費的部分收入投入到農業上是增加農村投資的實際可行的方式。建議將一次性補償改變為年薪補償和保險制度是可行的。此外,以部分土地使用費收入作為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是一種實用的方式。①Hualou Long,Yansui Liu,Xiubin Li,Yufu Chen.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c.f.Land Use Policy,2010,(27).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6]中國自主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各級政府只要有所作為,就能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從而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勇于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促進中國各民族的繁榮和發展。中國幾千年來在處理各民族的關系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在新常態下,中國還應該研究和借鑒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只要在維系文化傳統繁榮發展的同時,又加強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統一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可以順利實現。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仍要高度警惕美國試圖和平演變中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國際資本仍然按照自己的面貌試圖統治全世界。美國等發達國家一致把中國列為他們和平演變的重要國家,不少西方學者仍然鼓噪,中國的崛起對西方的意識形態構成了挑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統治集團為應對中國經濟的和平崛起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策略。美國戰略的最終目標有可能是廢除各國主權,實現全球統一,建立以西方社會為主導的以世界政府、世界銀行為特征的世界新秩序。[7]中國被西方國家看成是他們實現這一目標或可遇到的最大障礙。民主、自由、人權等旗號往往成為西方施壓中國政治改革的遮羞布。美國國內對華思想中的“屠龍派”將中國視為一個致命威脅;……“現實派”認為與中國的沖突不可避免,美國必須在某些問題上采取措施,避免受到北京恐嚇。[8]
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世界的多極化是緩解中國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壓力的抓手。多極化是實現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則之一。新常態下,以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準則去束縛任何超級力量試圖主導世界的企圖,這更要求中國加強新常態下大國關系的戰略研究,在外交領域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切服務于助推世界多極化這樣的戰略目標。
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的文化安全首先需要以戰略思維來對待儒家等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擅長將戰略思維應用于經濟政策的設計之中。現在更要注意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元素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為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和諧世界服務。立足國內市場,中國要采取有力措施促使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回歸,力爭把以“和”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國內的文化生態中扎根。因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培育首要的是文化根基。面對國際市場,中國要繼續借助孔子學院把以“和”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多種渠道傳遞給西方世界。建立孔子學院、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擴大中文傳媒、拓展海外文化企業等等。
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的文化安全中國還須始終不渝地致力于文化創新。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正成為當今文化發展的主旋律。中國文化正在成為國際上受尊重的文化實體,并由東方向西方傳播而正成為人類新的文化感受方式。但是,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尚且處于起步階段,今后要抓緊創建商務、文化、外交、旅游的跨部門協調機制,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借重科技力量發掘中國飲食、服飾、京劇、武術、戲曲、中醫、傳統節日等傳統文化資源在提升中國軟實力中的作用,對內提升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成色并以此培育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對外強化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正能量并以此拓寬中國文化外交的空間,循序漸進地實現文化立國之于中國的戰略價值。
在經濟新常態下,更需加速進行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的制度設計。建立與新常態相適應的生態文明社會,關鍵點是研究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國際層面,注意吸取西方國家生態安全的立法經驗,尤其是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方面的實踐經驗。在國家層面,要運用底線思維對待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及時有效地把環保和地方官員的考核結合起來,要健全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匹配的生態制度。在社會層面,不僅要教育引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還要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在中國進行一場綠色工業革命,即通過持續的綠色消費,研發綠色技術,實施綠色發展模式,逐步使中國從一個綠色發展的參與者最終成為綠色發展的新的規則的開拓者。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軍力超過部分西方先進國家將成為新常態。化解“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要堅持有力、有利、有節三原則。有力原則,是指通過中國的維和行動讓西方通過軍事妖魔化中國的企圖不攻自破,并以此消解“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影響。有利原則,是指適應中國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新要求,以新安全戰略理念為中國贏得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有節原則,是指中國要科學把握與西方進行軍事博弈的度。概而言之,一方面,中國要利用國家媒體做好解釋工作以便讓西方輿論明白,我國適當增加軍費,是基于其國內安全和保護海外資產的需要。另一方面,還要做好不懈揭露西方從軍事上妖魔化中國的準備。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網絡政治化傾向,警惕美國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搞“網絡冷戰”。
堅持和平發展對于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局面關系重大。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中國必須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這一主線。在“中國崛起威脅論”甚囂塵上的當下,中國要立足于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國際地位,致力于完成建成和諧世界的戰略目標,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媒體對外要進行整體宣傳方面的戰略研究,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話語體系。中國媒體要做強自己。立足于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的新態勢,中國媒體需要將中國逐步塑造成一個在國際上不具備威脅性的、并且負責任的力量。一方面,中國媒體人要向西方進行整體宣傳,尤其是要做到兩點:一是科學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二是巧妙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媒體人要敢于和善于打破西方學術話語的無形壟斷。因應來自西方學術界的偏見,需要積極主動地向西方傳遞中國崛起的“春天的故事”。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媒體要以我為主地消散各種“中國威脅論”。首先,中國媒體一可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反駁“中國投資威脅論”,將“以退為進”這一辯論技巧應用到反駁“中國投資威脅論”的行動中,可以利用論敵的立場來駁倒敵手,反駁時抓住實質,攻其要害;中國媒體二可采取“三反”策略即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進行主動出擊;中國三可重點強調共同點,即,中國和整個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曾經歷過漫長的西方殖民統治和剝削;中國媒體四可大量采用非洲國家學界、政界、商界知名人士、非政府組織代表甚至普通非洲人中有利于中國的表述方式,側重凸顯中國的崛起為非洲帶來哪些潛在而有益的影響;中國媒體五可主動對外宣傳中國與非洲實現戰略互惠的歷史表現和現實作為,等等。其次,中國媒體可以以推己及人的策略化解“軍事威脅論”。按照西方的邏輯“威脅=意圖×能力”。對此,中國媒體可強調中國沒有侵略他國的傳統,現實中更沒有侵略他國的意圖,中國發展部分軍備是處于維護地區和平和世界和平的考慮,中國即使具備一定的軍事實力也不至于構成對別國的威脅。
一方面,在打造中國軟實力的過程中凸顯中國建設和諧世界的意圖。中國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目標遇到的挑戰部分來自于中國社會自身的準備不足。比如尚缺乏一個可操作性的全面的國家層面的軟實力戰略。另一方面,在建設和諧世界的實踐中,經濟全球化向深度發展在客觀上導致其他國家和團體由于經濟混亂而產生很大的不滿。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事實以及中國“一帶一路”構想也令西方媒體和民眾對中國履行更多的人類義務與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產生了更多期待。鑒此,在國際層面,中國需優先實現中美兩國的和諧共生。建設新型大國關系攸關中美根本利益。經濟新常態下,國際金融合作、恐怖主義、黑客威脅、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等等都有可能促成中美合作尋找共同對策。全球新的戰略環境有利于中美兩國實現和諧共生。在此形勢下,美國和中國的利益將限制它們之間的戰略競爭,這將迫使兩國進行更緊密的合作以應對共同的戰略威脅和挑戰。同時,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現存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中美兩國實現和諧共生。“中國夢”與“美國夢”并非是各行其道的兩只航船,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以及和諧世界的建設目標與美國利益并不存在根本沖突。總之,中美之間的若干共同利益,提供了建設穩定發展的中美關系的有力支點。
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五大任務語境下,通力打造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和諧共生,其外在環境已日趨成熟,中國宜奮發有為地引領發展中國家去維護獨立與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新秩序。在非洲,中國要多做基礎性工作。如新常態下中國反而增加了對非洲最窮國家的發展援助就是一種戰略舉措。在亞洲,中國引領周邊國家努力實現泛亞經濟合作與融合。中國要借助“一帶一路”將中國發展成果惠及其他國家,以此將中國道路送達絲路沿線。就中長期戰略策略而言,在東南亞,中國要致力于發揮諸如東亞峰會、亞洲發展銀行、上海合作組織和東盟等等區域組織中的領導角色。東盟作為中國的近鄰,確實攸關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在引領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在亞洲要引領并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抓緊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推動中國同周邊國家實現聯動。中國宜通過強化拉丁美洲企業在亞洲貿易鏈中的合作來實現和諧共生,同時注意密切雙方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合作。
綜上所述,在經濟新常態下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繼續深化對經濟全球化性質的研究,立足于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道路面臨的新挑戰,對內積極主動地進行制度設計,對外適時消融各種“中國威脅論”,這樣才能逐步增強民眾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自信心,最終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嶄新明天。
[1]金融系統失控之際民主可能獲得繁榮嗎?[EB/OL].基智教科學箴言報網,2012-01-24.
[2]WA Callahan.China:The Pessoptimist N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托馬斯·弗里德曼.聞所未聞[N].美國《紐約時報》,2010-01-31.
[4]美媒稱美國正面臨隨華裔入美的孔子文化入侵[EB/OL].環球網,2010-04-26.
[5]Austin Nichols.Income Inequality,and Mobility Risk in China and the US.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21).
[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丁 進.金融僭主世襲是美國政治實質[N].環球時報,2012-08-07.
[8]理查德·哈洛倫.崛起的東方:應對中國,屠龍還是擁抱熊貓[EB/OL].火奴魯魯新聞社網站,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