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裕 程文琴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從社會的發展的歷史看來,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主體,而且是推動社會變革和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這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這里所說的人是現實中的人,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解決人的解放問題。
所謂社會主體是指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及其群體如階級、階層、集團、民族、國家等,包括社會中的全體國民,是一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支柱。在我國目前社會主義條件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民群眾,就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的特性,即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于客觀世界具有反作用或能動作用,人們可以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界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都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活動。
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要與他人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這樣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都要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現實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在共同的目標下個性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必須始終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統一,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統一,堅持完成黨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的統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努力地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馬克思經典文本中關于人的本質有三個界定:人的本質即勞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1]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取得過三次重大成果,第一次是以自然界為參照系,人在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中顯現出人所獨有的理性思維本質;第二次是以神性作為參照,人終于明白了神性的彼岸性,從而最終回歸到人自身的現實性;第三次是以他人和社會作為參照,在自然本質之上確立了社會本質的地位,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獲得的偉大成就。[2]
首先,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人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屬性。在自然界,人與動物都具有自然屬性,兩者之間的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在于人具有社會屬性,而動物卻不具備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的本質的標志就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能夠利用自己收集到的生產資料來進行生產,加工,交換,消費等一系列的生產實踐活動。而生產實踐活動更多取決于人們在生產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關系對社會其它關系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人的社會性是人的創造性,能動性,主動性的總根源。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成員之間結成形形色色的生產關系。把握人的本質,離不開人在勞動中形成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支撐下,人的創造性,能動性,主動性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此作了詳細闡述:“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一個人要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他必須要參與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支配條件下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
再次,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對于社會各種關系的總和,在社會中這些關系包括許多的內容,有經濟的關系,政治的關等等。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生活必然脫離不了與它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的發展,人的社會的關系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的,所以人的本質也是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研究社會歷史的發展,必須對社會主體有正確的認識。對于社會主體的認識,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始終要保持用客觀公正的方法去進行研究。離開社會主體進行研究,是不科學的,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是蒼白無力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從質的方面來說,是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從量上來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其中即包括它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
因為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對于任何人來說,我們都不能脫離物質資料而存活,而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只有更好地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創造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才能不斷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
任何一個時代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物質財富的支持。人民群眾在源源不斷地生產物質財富的同時,在實踐中也不斷生產著精神財富,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是人民群眾從實踐中產生的。
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實踐證明,這是一條顛撲不變的真理。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就需要變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推動著整個社會的變革。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發展的力量就是人民群眾。
對社會主體本質的理解是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的核心。現階段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也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實事求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人民利益和黨的事業放在最高位置,自覺與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
[1]武凌云.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中國市場,2009,(35).
[2]魏則勝.“人的本質”概念:歷史使命的終結[J].江漢論壇,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