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江蘇 通州 226300)
南通市通州區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對于通州區來說,發展現代農業既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全區農業工作的重大任務,更是推動通州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通州區合作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層次不斷提高,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組織載體。目前,共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78 家,不同合作社之間還出現了聯合,全區建成合作聯社6 個。家庭農場示范效應日益顯現。
近年來,通州區大力推進農業載體建設。一是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我區一直以南通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通州核心區建設為載體,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二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我區建有兩個省“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三是大力推廣高效種植品種。2014 年,十總、騎岸、二甲、東社等鎮引進的云南羅平小黃姜、日本芥菜、杭白菊、無花果、陽光玫瑰葡萄等高檔優質園藝作物品種10 個以上,種植面積3200 畝,并獲得了成功,為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目前,通州區共有休閑觀光農業項目44 個,年接待游客93.8 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1070 萬元。2014 年,新增休閑觀光農業項目4 個,總投資達1.1億元,為農村旅游增收開拓了新路子,各地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等新興農業正逐步興起。
通州區緊緊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生態區創建等工作重點,狠抓各項關鍵措施落實,全區認證“三品”93 個,認定產地1.1 萬畝,生產面積94.5萬畝,占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達到90%以上。完成農產品檢測1822 批次,合格率達99.6%,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可以說是初見成效。
近年來,通州區農業機械在水稻、油菜等生產領域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2%。
通州區基本形成了區、鄉鎮、村三級,覆蓋面比較廣,以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為重要內容的信息組織機構體系,通過建立包括村級信息服務點、農業龍頭企業及種養大戶構成的示范體系,架構了覆蓋全區服務“三農”的信息網絡平臺。這些平臺的建設有效地解決了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
通州區現代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不夠完善。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我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需要很好的規范和培植壯大。我區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合作社的發展依然存在著質態不平衡、運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三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規模和檔次有待大幅度提升。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制機制還需創新。在生產、加工、包裝等環節上,農民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還不夠高,自覺推行標準化生產的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創新和突破。
近年來,通州區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顯著增加,但由于歷史欠賬過多,農村發展總體滯后,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一是政府投入尚不足。盡管我區近年來用于農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改造的投入量巨大,但直接用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很不足。二是金融支農乏力。受到現有金融政策的制約,農業信貸資金的供給渠道較為狹窄,這將直接影響現代農業持續快速發展。三是自身投入有限。現階段農業個體財力十分有限,多數經營者的積累僅僅只夠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心有余而力不足。
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現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是按農戶人口多少,好田壞田搭配承包,造成了農村土地分割過碎、規模過小。這種經營模式使得農業先進技術難以推廣。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加快土地流轉,但目前在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好土地的保障功能、發展功能以及適度規模經營問題,在這方面我區雖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也只是做了一些試點,離全面的推廣還有一定的距離。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各種人才,既要有懂技術的人才,還要有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勞務經濟的發展,我區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變化,務農的基本是老人和婦女,這必然會延緩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此外,我區農業高科技人才資源較為欠缺。
1.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按照全國農業區域布局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區的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基礎,指導鄉鎮、村和廣大農戶發揮優勢,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路子,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搞好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生產經營格局,避免鄉鎮間同質化競爭,大力發展特色產品、名牌產品和無公害標準化產品,從而實現布局區域化、種養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的局面。
2.扶持發展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龍頭企業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和層次。我區應大力扶持江蘇省銀河面粉有限公司、江蘇大富豪釀酒公司、江蘇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規模大、起點高、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促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鼓勵企業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進行擴張,延長產業鏈,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到海外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或貿易營銷機構。
3.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產業化深化升級。當前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今年中央1 號文件精神以及我區《加快推進“全托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工作意見》為指南,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經紀人、專業技術人員牽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經營機制,真正使產業化組織與農戶之間實現雙贏。
4.完善市場流通體系。首先,進一步搞好農產品市場體系的規劃布局,加強現有農產品市場的改造,在對現有市場升級改造的同時,建設一處規模大、管理規范、輻射面廣的農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使之成為全區乃至周邊最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其次,培育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積極培育各類運銷大戶、專業流通協會、農業經紀人等中介或組織,形成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主體。最后,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品牌參加國內大型展銷訂貨會;切實改善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流通環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現代流通方式。
1.發揮財政效能。不斷提高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建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明確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機補貼、農田基本建設、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工作、農民培訓的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和基地建設;對于各部門的支農資金加大整合力度,“捆綁”、“打包”起來集中使用,完善投入管理辦法,加強指導監督,從而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
2.強化金融扶持。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努力形成功能齊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放,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的聯動機制。
3.增加多元投入。首先,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性資金,依靠項目資金發展現代農業。其次,要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外出打工發財的“返鄉青年”或其他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給他們營造良好的創業空間。最后,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圍繞優質農產品品牌資源,吸引區外資金投向現代農業,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首先要探索土地流轉的新路,既解決土地的閑置與浪費,又實現土地集中的規模效應。其次,探索拓展、延伸土地新的保障功能,又要拓展土地深層次的發展保障功能,使農民能從土地(宅基地和承包地)獲得長久、合理、穩定的收益。最后,設法實現土地的融資功能,真正實現承包地、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轉與抵押。
1.加大對農民技能的培訓力度。農民是現代農業建設的真正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培訓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進行指導示范,最終達到廣大農民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的目的。
2.加大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針對目前農村人才隊伍“空心化”趨勢問題,我區應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培訓利用政策;完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有條件的鄉鎮可以設立鄉村青年創業基金,引導和鼓勵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的農村青壯年就地就業和就地創業;支持工商企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農村能人創辦現代農業企業,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
3.推進產學研合作,強化人才技術支撐。農業企業以及農民合作社可以聯合起來,共同與科研院所簽訂技術指導與人才培訓方面的協議或者共同與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創辦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以及大學生現代農業創業園。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整合我區農業科研資源,構建技術層次比較高、產業門類比較全的綜合性農業研發體系。
2.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以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教育部門、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特派員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
3.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是農業科技孵化和推廣的有效載體。當前,一方面要鞏固提高現有農業科技示范園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另一方面要緊密結合產業結構和主導產業,搞好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高水平的農業科技示范園,進一步增強示范效應。
通州區應結合實際以食品、蔬菜瓜果、家禽等產品為基礎,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快培育一批“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農業名牌產品”、“江蘇著名商標”、“江蘇名牌產品”。積極打造休閑農業產業示范園、休閑農莊、休閑農家等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信息發布,推行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質量認證。充分利用農博會、各種展銷會等平臺,廣泛利用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全面深入宣傳推介,著力提高通州現代農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1]張 梅.提高南通市通州區農業信息化水平的調查與思考[J].甘肅農業,2013,(18).
[2]楊清波.關于加快信宜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5,(03).
[3]馬鞍山市委黨校現代科技與管理教研室課題組.馬鞍山市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馬鞍山市委黨校學報,2012,(04).
[4]陳建生,張建軍,楊 潔.關于聊城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7,(09).
[5]廖延召.農業綜合開發支持西部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開發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