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甜甜 趙 威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北京 100024)(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北京 100024)
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不同的層面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與依法治國戰略一起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法治作為實現國家各項事業制度化、常態化健康運行的總的制度建構依據,應當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制定和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以法治理論和協同創新為理論依據,以法治為經緯實現制度化的知識創造協同、組織管理協同、政策法規協同、地理空間協同,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
2014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1]。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通過努力“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進而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讓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2]。對于二者關系的研究,以及怎樣實現二者協同發展,特別是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機制,成為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理論依據,主要在法治理論與協同創新兩個方面。一是法治理論。黨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這是實現國家各項事業制度化、常態化健康運行的總的制度建構依據。法治是以法律制度為媒介實現社會運作的制度化、常態化,從而為社會管理者提供管理的制度依據,為行為參與者提供行為的確切指引,最終實現社會的安全、有序、文明運行的動態工程。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研究中,各種機制的構建應當以法治為經緯,明確各方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發展的規范化、制度化,減少協同的成本,增加協同的效益。[3]二是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旨在應用協同論的思想來研究創新問題,意指不同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企業、大學、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科技創新相關組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科技創新的活動和行為。協同創新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題中應有之意。[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依賴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出口驅動,經濟發展與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可持續性難以為繼。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都是破解這一困境的重要舉措。因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必然落實到以專利戰略為核心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專利戰略也離不開創新驅動戰略保駕護航,所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的基礎上,深入考察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機制,在學術上能夠深化、豐富和發展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研究,拓展認識和思考創新驅動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進而指導創新驅動實踐;在社會應用上將有助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企業專利戰略的運用,為國家通過專利戰略為核心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參考,也為企業依托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現專利戰略提供參考,最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國內對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研究主要在五個方面:一是創新驅動戰略研究,重點闡述創新驅動的內涵、困境和驅動力等;二是企業專利戰略研究。這又有兩個不同的著力點,一部分研究者關注企業專利戰略基本理論問題,另一部分研究者關注具體的企業專利工作中實際問題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三是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背景,研究專利政策的法律化;四是關注具體領域或者地域創新驅動的現狀與發展;五是關注具體領域或者地域的專利戰略與發展研究。目前國內研究的不足在于,一是在方法上,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推進和實施現狀缺乏更為詳實的實證研究,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實證調查與分析不足;二是在內容上,雖然黨和國家一再強調企業在創新工作中處于主體地位,以企業專利戰略為核心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部署,是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二者的關系,以及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障礙及對策的研究十分匱乏。
對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國際經濟學界主要側重于如下研究。一是強調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之后的重要驅動力;二是關注創新與經濟增長、產業和組織成長、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三是對創新能力研究;四是通過一些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研究生產、擴散和使用新的在經濟上有用的知識過程中相互作用構成的國家創新系統;五是對企業專利戰略理論框架的研究;六是對企業專利訴訟動機的研究等。
創新驅動戰略是指經濟社會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等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主要依靠自主設計、研發和發明以及知識生產和創造來推動經濟增長,本質是依靠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現代化建設的作用。企業專利戰略是指企業為了獲得與保持市場競爭優勢,運用專利制度提供的專利保護手段和專利信息,謀求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總體性謀劃。研究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機制,應當在簡單回顧專利戰略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基礎上,給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等基本研究架構。
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之實施最重要的主體力量是企業,企業以專利戰略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之實施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企業專利戰略也離不開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提供的創新發展的優良環境。因此,協同發展是二者共同進步的應有之義,所以,研究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機制,應當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及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相輔相成的關系等角度,從理論上探討實現二者協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當前,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論述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李克強總理近期多次深入創業、創新一線考察并鼓勵創業、創新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務院等單位《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更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部署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因此,研究依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機制,應當詳細闡述目前大力推進二者協同發展面臨的歷史機遇,同時不回避實現二者協同面臨的障礙以及解決障礙的方法。
構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路徑,應是以法治為經緯實現制度化的知識創造協同、組織管理協同、政策法規協同、地理空間協同。
1.實現知識創造協同的法治化
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都離不開不斷更新的知識創造。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通過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要素價格倒逼創新機制、金融和投資激勵政策、高效的科研管理體制等舉措,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實現知識的創造更新。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下,探索以法律制度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知識創造協同的穩定機制,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實現知識的快速銜接與共享,以專利轉讓、交叉許可、專利捐贈等方式實現知識便捷地轉移。
2.實現組織管理協同的法治化
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共同實現,不但需要二者的協同,也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的配合。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知識的生產者,企業是知識的消費者,而政府和各類中介組織擔任著監督者或協調者的角色。為了充分盤活這些資源,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離不開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下探索以法律或者政策的方式建立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技術創新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
3.實現政策法規協同的法治化
在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過程中,制度環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所處層面來看,制度環境既包含國家層面的創新戰略導向性政策法規,也包含區域層面及產業與企業層面的創新政策法規。從政策類型來看,制度環境包含在創新過程中與知識生產、知識消費、知識中介等相關的創新政策。盡管這些制度能夠相互補充、自成體系,但仍存在矛盾。因此有必要梳理當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制度體系,分析、完善、建構二者融合和促進的制度架構。
4.實現地理空間協同的法治化
創新驅動戰略是在我國發展極不平衡的廣大國土上同時進行的,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創新工作走在了前列,企業專利戰略也走在前列,創新能力強,應當“以強帶弱”幫助落后地區共同實施創新驅動,另一方面,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在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上也要有突破和亮點。因此,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的協同,要探索以制度化的方式實現地理空間的協同,這樣才能更好發揮企業專利戰略的作用,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大發展。
我國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與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法治化,必然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持續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著力闡明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內涵與架構,在理論上給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必然性與必要性,選擇建立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專利戰略協同機制的可行路徑,以法治為經緯實現制度化的知識創造協同、組織管理協同、政策法規協同、地理空間協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1]習近平: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EB/OL].中國科技網,2014-08-19.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EB/OL].新華網,2015-03-23.
[3]王立峰.法治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洪銀興.關于創新驅動和協同創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