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摘要:數學學科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它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的必備工具。數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運算、推理等,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但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常常需要在教授和家長的督促下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
關鍵詞:小學 ?數學 ?習慣 ?作用
學生要想學好數學就一定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即使再努力,學習效果也不會很明顯。由此可見,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多么的重要。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了幾個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讓學生養成學會傾聽和專心閱讀的習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并專心傾聽教師的講解。傾聽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和保障,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針對小學生注意力差、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趣味游戲,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專心聽課,不開小差,教師要用生動幽默、有條理的語言組織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調動學生的興趣。一般情況下,學生對老師的講課還是比較認真聽的,但是,到了小組討論的時候,他們就不怎么愛聽了,尤其是讓小組成員發言時,很多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聽課的效率就會大大下降。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充分發揮學生愛表現的特點,讓學生來擔任評委對發言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被調到了起來,他們聽得非常認真。比如,學生發言完后,我讓其他學生來說一說:剛才發言的學生回答的對不對?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有什么好的建議?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專心聽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課本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閱讀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主要措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沒有看懂題意就盲目做題;題目看了一半就開始做題;不會分析和概括題意,致使本來能夠做對的題也沒有做對。比如,有一次,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直角,再給直角標出各部分名稱。就是這樣一道簡單的問題,竟然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完成后面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把問題讀完就開始做題了。對于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很多學生只讀一遍,甚至有些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只看到幾個數字就開始做題了,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來做,試問,這樣的做法怎能將問題準確答出來呢?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重要。
二、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習慣
記得有位哲人說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是學生一生的本錢。”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使學生喜歡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思考作為自己寶貴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自我控制力差,經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在上課時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就要給學生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來,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調動起來。另外,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間,不要急著讓學生回答,等到大部分的學生都想出來了再提問。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考慮全體學生。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稍微簡單一些,讓他們也嘗到成功的喜悅;程度好一點的學生就不能僅僅滿足于書面知識了,教師要用難度較大的問題來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解他們哪些地方還有待提高,找出今后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向。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大膽探索、嘗試,讓他們的學習思路打開。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學習能力,教師一定要加強引導,使之逐步養成。
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不僅有利于鍛煉他們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團隊精神,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都知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國家大力倡導的學習能力,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國家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產生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們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小學教師一定要大力發展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習慣開始。
比如,我在教授《統計》時,讓學生觀看了一段交通路口視頻。看完后我問學生:“誰能說出剛才經過了幾輛轎車,幾輛公交車,幾輛大貨車。”學生們一個個目瞪口呆,根本沒數。我又讓學生看了一遍,雖然學生們在認真數,可車太多,他們還是沒數清。這時,我問學生“有什么好的方法嗎?”大家經過一陣討論后,一致認為分小組進行合作應該就能數清了。他們自覺分成幾個小組,有數轎車的,有數貨車的,還有數公交車的……果然,視頻播放完后,大家就迅速把結果報了出來。通過這個實驗大家明白了小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讓學生養成發現生活中數學知識的習慣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沒有興趣,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懂數學,認為數學是枯燥的數學計算,學習它們沒有什么意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知道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這樣,學生們對學習數學知識就有了興趣,學起來也會非常認真。比如,在教授《鏡面對稱》的知識時,我讓學生到家里去照一下鏡子,認真觀察鏡子里的人和自己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們的興致非常高,到學校后紛紛議論了起來,最后總結出:鏡子里的人與自己相比,上下、前后、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而左右的位置卻發生了調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了原來生活中也有數學,進而更加喜愛數學課了。
總之,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