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期與民國初期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梳理這一歷史階段學校音樂教育的政策演變歷程,是研究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歷史的重要理論起點。
關鍵詞:清朝末期 ? 民國初期 ? ?音樂教育 ?政策演變
20世紀初,清政府頻顯老態,在教育方面盲目廢除科舉制度,并在女子師范學校和的初中小學課程中設立音樂課程。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在教育方面建章立制,否定了傳統的忠君報國、尊孔循古的教育理念,將道德教育、知識教育、體育和美育統籌并舉,并在眾多政策文件中明確肯定了音樂課程的重要作用。
一、清朝末年音樂教育的政策演變情況
1904年,清政府頒發《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同時廢除《欽定學堂章程》和《欽定蒙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根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階段劃分,對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它奠定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基礎,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教育行政體系,并為結束科舉制創造了條件。章程中提出:“至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秦漢以前,庠序之中,人無不習。今外國中小學堂、師范學堂,均設有唱歌音樂一門,并另設專門音樂學堂,深合古意。惟中國古樂雅音,失傳已久,此時學堂音樂一門,只可暫從緩設,俟將來設法考求,再行增補。”①這一論述表明盡管清政府明確認識到音樂課程的重要作用,但是囿于當時嚴峻緊迫的國內局勢,只能將這一課程延緩開設。
1907年,清政府學部頒發《學部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這是政府第一次正式規定將音樂課列入學堂課程之中,要求通過音樂教育,達到感發心志,涵養德性的教學目的。音樂教育分為單聲部合唱、多聲部合唱、樂器演奏、音樂知識講授等形式。1909年,清政府批準學部《奏請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折》,將原定必修課程改為五科,同時增加樂歌。“其歷史、地理、格致三科,則編入文學讀本內教之,并附入樂歌一科,手工、圖畫仍作為隨意科目,以存其舊。”②
1909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天津中西女子中學,較為重視音樂教學;江寧女子美術專修學校、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學校都設立音樂課程。1911年,美國政府用清政府賠款建立清華學堂,其課程設置、學制、教學模式都仿照美國。音樂課采用英文課本并用英語上課。
二、中華民國初期的音樂教育政策和執行情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1912年,教育部公布民國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一教育方針否定了傳統的忠君報國、尊孔循古的教育理念,將道德教育、知識教育、體育和美育統籌并舉,其中美育包括音樂、美術等課程。
1911年9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小學校分為初等小學校和高等小學校。“初等小學校課程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等。高等小學校課程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本國歷史、地理、理科、手工、圖畫、唱歌、體操等;男子加課農業,女子加課縫紉。” ③可見,音樂課程已經成為小學的必修課程。并且,在《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對唱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歌詞樂譜選擇上做了明確規定。1911年1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校令施行規則》,規定中學校課程為:“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④通過音樂課程能夠學會唱歌和音樂基本知識,提升道德素養惡化審美情懷。音樂課程教授單音、復音等樂理知識和聲樂知識,以及樂器的演奏方法。
1911年10月。教育部公布《專門學校令》,設立醫學專門學校、美術專門學校、音樂專門學校等。音樂教育已經取得一定地位,獲得法律形式的認同。1911年1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師范學校規程》,在預科課程、本科第一部課程,女子師范學校本科第一部課程中都有樂歌,要求“習得音樂之知識技能,以涵養德性及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學校唱歌教授法。”⑤音樂課程教學目標是學會音樂知識和演奏技能、聲樂技能,并且學會如何教授音樂課程。隨后,在《高等師范學校規程》中,在本科科目中,世界語、德語、樂歌為選修課程,在預科科目中明確樂歌為必修課程,并規定授課學時和基本歌曲、學年樂典、學年樂器、學年教授方法等教學內容。1919年,教育部頒布《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程令》,是第一部關于女子師范生教育的法規,其中將樂歌列為必修課程。
受到師范學校規程影響,眾多師范類學校重視音樂教育。1912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預科課程中樂歌為必修科目。同年,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開辦圖畫手工專修科,李叔同為音樂、美術主任教師,音樂課程有樂典、和聲學、練聲等。同年,湖南高等師范學校增設音樂課程。1914年,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將樂歌設為必須課程;同年,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設立藝體專修科,樂歌設為必修課;同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設音樂課;同年,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增設樂歌體育專修科。1919年。私立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成立,是中國最早一所私立藝術師范學校,將音樂課細分為音樂史、和聲、聲樂、唱歌、鋼琴、小提琴、國樂等;同年,煙臺硫磺頂幼稚師范學校創立,重視鋼琴、唱歌課程教學;同年,南通伶工學校建立,是中國最早的一所新型戲曲學校,課程設置有京劇、昆曲、話劇、音樂、舞蹈等。1920年,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增設音樂體操專修科,同年,私立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增設高師科圖畫音樂系。1921年,私立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增設高師科圖畫音樂系,隨后音樂系改為主副科制,學生入學第二續期起,以聲樂或小提琴為主者,需以鋼琴為副科;以鋼琴為主者,需以聲樂或小提琴為副科。
注釋:
①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1981:209.
②璩鑫主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44.
③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1981:446.
④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1981:521.
⑤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1981:707.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項目(JC20090109)
作者簡介:
于麗(1979-),女,陜西省岐山縣人,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音樂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理論和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