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已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云南作為沿邊地區,地理和人文環境特殊,長期以來與緬甸保持著緊密的經貿、文化和社會聯系,緬甸也一直是云南第一大邊貿伙伴。本文以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為出發點,試圖分析新形勢下滇緬邊境貿易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促進滇緬貿易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邊境貿易;一帶一路;對策
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訪問中亞四國和東盟期間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戰略應運而生。給我國與沿線國家邊境貿易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緊接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做了進一步明確說明:“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發展規劃。從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國今后建設開放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立足點和著眼點。
一、滇緬邊境貿易繁榮的原因
首先,滇緬邊境地區人民在歷史上就有廣泛深刻的交往,云南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等6個州市與緬甸接壤。滇緬自古以來山水相連,人文相近,唇齒相依,胞波情誼濃厚。雙方在經濟貿易、文化互通、社會互聯上關系緊密。其次,兩地產業互補性很強。云南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較緬方先進,而緬甸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低成本的勞動力較云南有優勢。兩地經貿合作呈現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特征,再次,兩地民間交往頻繁,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傣族、景頗族與緬甸的撣族、克欽族同宗同源,跨境而居。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信、語言文字等同宗同源,為發展雙邊邊境貿易創造人文基礎。最后,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有利于與沿線國家積極合作,消除貿易壁壘,加強貿易的發展。
二、滇緬邊境貿易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1.滇緬雙方邊境貿易多且發展迅速
到如今,緬甸是云南省第一大邊貿伙伴。緬甸占據著云南省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的地位。2013年,滇緬貿易額達到4.17億美元,占云南與東盟各國貿易總額的38.2%,到2014年,云南省與東盟貿易額為879.3億元,與緬甸、越南、老撾貿易額的增長率分別為67.4%,16.5%和30.7%。
2.滇緬貿易雙方進出口產品互補性強
云南省向緬甸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紡織品等,擴大了出口市場。進口產品是緬甸的的各種礦產資源和初級農產品,彌補了云南原料市場缺口的同時也也為內地和沿海省份提供了工業原料。
3.緬甸政局不穩,緬方政策限制多
緬甸的民主歷程波折,政治改革過程中政策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足。美國和日本通過亞太戰略擴大與緬甸經濟合作,擠壓滇緬貿易空間。西方反華勢力通過經濟利誘、輿論導向、政治施壓等方式,影響限制了緬方邊貿政策。
4.經貿合作上缺乏大局意識,影響貿易秩序
在滇緬貿易中,中國一些投資企業沒有充分考慮緬方民眾的意愿和利益,不堅持可持續發展,采取掠奪式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引起緬方不滿,增加了貿易阻力。同時,雙方邊貿中管理混亂,走私猖獗,破壞了正常的邊境貿易秩序。
三、推動滇緬邊境貿易持續發展的設想
1.以扶持政策促邊貿結構轉型
云南省采取積極政策扶持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促進相關企業發展,將貿易結構逐步從勞動力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加大出口產品中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2.改善基礎設施和貿易環境
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提高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交通、通訊、供水、供電、金融等基礎設施以及口岸條件以滿足大規模投資開發和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需要。同時云南加強檢測緬政治經濟動態,積極開展聯合禁毒、打擊走私、非法入境等違法活動。營造出穩定的邊貿環境。
3.構建滇緬經貿文化交流機制,改善中國企業形象
滇緬經貿文化交流要繼續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框架下深化,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要樹立起企業形象品牌意識,加強與緬甸新聞媒體溝通交流,加大投資,改進形象策劃和危機公關工作,為中國企業在緬甸投資與發展做好宣傳。
4.重視邊貿專業人才培養
專業人才是滇緬貿易可持續發展和提高邊貿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云南要加強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在內的外貿專業人才、物流人才和小語種人才系統教育,提高重視程度。使云南在新的形勢下保持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軟件工程”與“硬件工程”協同服務于滇緬邊境貿易可持續發展之中。
5.加強金融改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條件下人民幣已經成為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尤其在東南亞區域內貿易中,人民幣表現出較好的可接受性。因此,擴大人民幣在沿路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融資領域使用范圍和規模,積極與緬方交涉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加快貨幣兌換進程,雙邊銀行間建立支付清算機制,在金融領域為滇緬雙邊貿易提供支持平臺。
參考文獻:
[1]譚啟英.新時期滇緬貿易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2).
[2]趙梅,宋麗華,劉婕.新時期滇緬邊境貿易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全國商情,2014.
作者簡介:王浩驊(1995- ),男,漢族,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民族地區公共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