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昂


摘 要:進入信息科技時代以來,互聯網金融逐漸崛起,已對傳統銀行業產生沖擊。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介紹,指出互聯網金融已對傳統商業銀行產生影響與競爭,并針對商業銀行現狀提出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金融創新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概述
1.內涵
目前,互聯網金融模式界定尚未統一,無權威定義。謝平教授最早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2012)中提到: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
2.特征
(1)快捷的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已成為支付體系不可缺的一部分,并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及交易擔保等優勢。一方面降低了銀行、企業運營成本,以及小額支付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以信用為依托第三方支付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互聯網交易欺詐風險,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強大的信息處理。云計算、云存儲技術的發展,有效的提高了對大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其一,對信息有組織的篩選,使信息可預測、可量化消費者行為,從而進行產品創新、精準營銷、以及風險管控。其二,大數據的發展,極大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條件,促進小額融資發展。
(3)靈活的資源配置。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構建以及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大幅度提高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有效性,使其無限接近一般均衡理論。資金的供需雙方直接聯系與匹配,不必要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便可達到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或銀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大幅度減少交易成本。
二、互聯網金融對社會方面的影響
政府方面,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的規劃,互聯網金融正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發展機遇期,這既為金融服務和互聯網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政治環境,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監管挑戰和壓力。互聯網金融提供全新融資模式和創新的金融服務,可用來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規范民間借貸發展,更可被用來提高金融普惠性,完善普惠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方面,2014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額達8.1萬億,互聯網融資全年成交量2528億元。互聯網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改變經濟模式,協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學術理論方面,互聯網金融崛起不僅深化金融功能理論、金融發展理論和普惠金融理論三個方面,更對金融理論的創新產生驅動力,拓展傳統理論的范圍,催生新的金融理論,完善金融體系。
三、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方面的影響
1.中間業務——支付業務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已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領域產生影響。由圖1圖2所示,商業銀行出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額增幅減小且占營業收入比例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極可能為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