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安
【關鍵詞】優化目標 優化素材
優化探究 課堂效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25-01
新課程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探究,發展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優化課堂教學著手,注重課堂目標、教學方式的轉化,提升課堂效能。
一、立足學情,優化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目標是課堂的核心,教師要立足學情,把握發展的原則,組織多樣化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這一內容,這是對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對此,筆者通過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發現學生對各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關系沒有建立整體認識。基于此,筆者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優化,針對知識和技能方面,要求學生鞏固并掌握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以及理順各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的關系。根據這一目標,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如果要建一個周長是20米的游泳池,要想面積最大,應該圍成哪種圖形?最大面積是多少?為什么?學生認為周長是20米,也就是四邊形的長寬之和為20米,在探究過程中有學生發現,在四邊形中面積最大的就是正方形,即5×5=25(平方米)。也有學生經過畫圖比較,提出在周長不變的情況下,面積最大的應該是圓。具體推理如下:周長是20米,根據周長公式C=2πr,由此可以得到半徑r=C÷2π=20÷2π=3.18,這樣圓的面積S=πr2=π×3.18×3.18=31.75(平方米)。由此可以得到,圓的面積最大。
二、內容拓展,優化素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素材的選用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克服教學難點,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依據;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搭建平臺,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有效拓展數學空間。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入手,但同時也要超越教材,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拓展,加深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時,為了讓學生將混合運算與生活建立聯系,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課堂設計虛擬超市購物,給每個學生發一張100元的購物卡,要求學生在超市購買自己所需用品(每件商品數量不限),但不能超過100元,看誰能在10分鐘內買到的商品數量最多,誰就可以勝出。這個活動立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根據每個商品的價格,進行混合計算,有的在10分鐘內買到了5件商品,有的買到了7件商品,最高的買到了12件商品。這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數學素材,既能夠用到乘法,也要用到加法和減法,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估算和口算能力。
三、經歷過程,優化探究
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根本是要加強實踐,讓其積極參與數學探究,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實施有效的課堂探究。為此,教師要在課堂中優化活動設置,實施自主優化,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時,筆者先進行了課前引導,將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思考:曹沖的方法是什么?你認為有什么優點?學生認為,大象個頭巨大,難以用正常的方法來稱重,而采用石頭重量來當成大象重量,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只要求出石頭的重量就可以得到大象的重量。由此,學生初步感知假設這一問題解決策略。此時筆者出示問題:小華將720毫升的水,要倒滿6個小杯和1個大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問題提出后,筆者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幾個方面:①找出這里的數量關系;②運用什么策略來研究?學生通過畫圖發現,題目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這道題的關鍵條件。學生由此將小杯和大杯有機聯系起來,梳理清楚數量關系,由此可以知道,720毫升的水倒滿1個大杯和6個小杯,就相當于倒滿9個小杯,這樣就得到了小杯的容量,使問題獲得順利解決。繼而讓學生展開反思:為什么要采用假設策略?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學生認為,假設策略的運用能夠將難以解決的問題變為簡單的問題。
以上教學過程,教師并沒有直接將假設的策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將學生引入數學情境,為下一步知識的引入做好鋪墊,讓學生根據問題展開自主思考,感知數學的趣味性,從中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
總之,通過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能夠點燃師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樂于探究,由此彰顯課堂教學的高效能,這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所在,也是根本宗旨。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