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彬
【關鍵詞】沖突 精彩課堂 教學片段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89-01
評判一堂課是否優質,關鍵是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是否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讓學生感悟數學價值和提升數學思想。日前,筆者聽了一節曾經獲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的教師的示范課——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一天的時間》的課例,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如果能精心設計教學“沖突”環節,有效利用“沖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就能成功地打造出高效的課堂。
片段一:首次“沖突”,激發學習興趣
師(課件出示主題圖中的鐘面):同學們,這是幾點?你能讀出來嗎?生1:1點。師(接著出示主題圖中一小孩睡覺的情景):這是幾點?他在干什么?生2:1點。他在睡覺。師(又出示主題圖中一小孩看書的情景):這是幾點?他在干什么?生3:1點。他在看書。師:為什么同樣是1點鐘,這個小孩子能做不同的兩件事呢?(生陷入了思考)
反思:該教師的教學語言干凈利落,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通過三次出示主題圖來讓學生逐漸步入思考。由于該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且每一次出示主題圖的內容不同,使學生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產生思維沖突,引發了思考,激發了學習興趣。
片段二:二次“沖突”,體現學習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帶有時間詞的時刻,并說說這個時刻他們可能在干什么。
教師隨機在黑板上板書:早上7:30 ,晚上9:00
教師略放慢語速,提高語調,帶著神秘的神情說:“下面,老師變魔術了(師通過課件變動時間詞“早晨”“下午”的漢字為英文、韓文)問:“你們知道這表示什么意思嗎?”(學生一片茫然)
反思:學生對于一天有24小時這一生活經驗并不陌生,因而為教師從認識鐘面的時間導入教學內容時,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在交流同一個數字表示一天中不同時刻的活動時,學生也能很輕松準確地描述時間。然后,教師通過精心創設變魔術的活動,將時間詞“早晨”“下午”的漢字變成陌生的符號,從而調控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變換時間詞這一“沖突”和變動時間詞的不同寫法,學生引發了思考,且主動學習24時記時法。
片段三:三次“沖突”,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激疑:一天有多少個小時?鐘面上只有12個數,怎么表示出一天中24小時呢?然后,教師再次回到鐘面,引導學生說一說一天從什么時候開始,結合“春晚”倒計時,讓學生感知一天從“0”開始。
讓時鐘從鐘面讀數“12”開始轉完一圈,同時帶領學生數時間:凌晨1時、2時……(用藍色表示時針轉一圈的12個小時)師追問:一天結束了嗎?生:沒有。接著,教師把時鐘再從鐘面讀數“12”開始轉第二圈,又帶領學生數時間:中午1時、中午2時……晚上12時(用紅色表示時針轉兩圈的12個小時)。同時畫曲為直,將鐘面邊線展開為標有1—12的線段,展現“一天的時間條”,如圖:
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感知12時記時法鐘面讀數每個數出現兩次,所以需要加上時間詞。教師引出12時記時法,隨機板書“一天的時間”。
反思:本環節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創設“春晚”新年鐘聲的倒計時情景,從“0”入手,帶領學生數鐘面上的時間。在數時間過程中,學生體驗、感悟、積累了一些經驗,巧妙突破了“0”這一難點。在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經過的時間,并且理解如何借助畫圖、推理、計算等多種方式尋找經過的時間。數完第一圈將鐘面周圍的邊線顏色變成藍色,數完第二圈將鐘面周圍的邊線顏色變成紅色,同時變曲為直,將藍色和紅色兩條標有1—12的線段完整組合成24時的時間數值,變成一個“時間條”。教師通過直觀演示時間條,并在時間條標上不同的時間詞,使學生對一天24小時有了初步印象。
片段四:最后“沖突”,感悟數學價值
教師啟發學生繼續思考:有什么辦法讓記錄每個時刻的讀數只出現一次呢?
引導學生可以將下午1時記為13時,下午2時記為14時……并跳到晚上7時、晚上10時,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總結方法。教師將其他的時刻都改為24時記時法,引出24時記時法,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24時記時法記錄的時刻;讓學生結合紅藍色時間條,對比兩種記時法的異同。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價值。”本環節中,教師先讓學生理解12時記時法,并緊緊圍繞兩條標有1~12的線段完整組合成24時的時間數值的“時間條”展開活動,結合時間條自然引入24時記時法,使24時記時法更加直觀、生動。在對比中練習,學生加深了認知,深刻理解了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價值。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