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發
【關鍵詞】數形結合 數學思想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110-01
數形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但要小學生熟練掌握這一思想,就需要教師進行日常滲透,讓學生經歷數形結合思想的建構,從而獲得數形結合思想的內化。
一、以形促思,建構直觀概念
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抽象的概括性,與小學生的感性思維不相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為此,教師要通過數形結合策略的運用,讓學生建立直觀感受,從而順利建構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這樣設計活動:有17個獎品,每個小朋友分4個,能分給多少個小朋友?學生先動手操作,將4個為一組圈起來,從中獲得體驗和感知,并最終得到結果17÷4=4……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余數意義的理解并沒有獲得足夠的感性積累,因而對這個概念的把握也就流于表面。實際上,針對有余數除法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直接理解算理,從而有效掌握算法。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準備好17根小棒,要求學生搭建正方形,每4根小棒搭建一個正方形,17根小棒最多能搭建幾個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后發現,17根小棒最多能搭建4個正方形,還剩下1根小棒。此時筆者引導學生列出豎式除法算式,并根據小棒圖,說出豎式計算的過程,以此解釋數字的意義:17根小棒搭建4個正方形,還剩下1根小棒。這里有兩個4,第一個4是四個正方形,第二個4是表示每個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而16則指搭建四個正方形一共用了16根小棒,還剩下1根沒用。
通過這種搭正方形的方法以形促思,讓學生在腦子里對有余數的除法建立了表象,有效支撐起有余數除法的抽象思維,使學生深刻理解了余數和除數的意義,建構了有余數除法的數學概念。
二、形數結合,培養良好數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階段要加強對數感的滲透和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認為數感過于抽象,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存在難度。其實數感并不復雜,它是學生對數的一種直觀感受,也是數學思維的形成。教師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策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表象,感知數的實際意義,逐步建構良好的數學感知。
例如,在教學《負數》時,筆者以學生非常熟悉的直尺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建構數的概念:先數出直尺的刻度,再數出線段的長度,直到完成數軸。通過整個過程的參與,學生能夠將數與直尺的刻度建立聯系,并和數與數軸上的每一個點一一對應。此時,筆者再引導學生進行數的意義和大小的解讀:哪個數是分界點?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學生將數與數的關系轉化為直觀的一根數軸,很快就建構起了對數的系統認知:“0”在數軸上就是一個分界點,“0”右邊的數都統稱為正數,并且這邊數的大小是由從左至右的順序依次排列的,越往右邊數就越大;左邊的數都統稱為負數,數的大小越往左邊則數越小。通過借助直觀數軸的演繹,學生對負數有了整體認知,也理解了0這個數字的特殊性,由此建立良好的數感。
三、由形解數,提高解決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很多關于算理、法則、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教師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策略,將這種抽象的規律轉化為直觀的形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除法算式42÷3,為了讓學生對這個算理有直觀的認知,筆者創設了生活情境:有42顆糖果,要平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多少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利用小棒來進行分一分的操作活動,認為可以將42分為4捆和2根,然后再平分,每個小朋友先分一捆(即10顆糖),剩下的拆開和這2根合起來繼續平分,每個人能再分4根,加起來就是14根,所以每個小朋友能分得14顆糖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理解了口算除法中的規律:要先將42分為30和12,然后平分30和12,再將平分的結果相加,就是最終得到的商。由此,學生直觀感知了除法計算的整個環節,也從根本上把握了除法計算的算理和算法,思維導入輕松愉快,增強了數學感知。
總之,教師要善加運用數形結合策略,以形解數,以數促思,通過數形結合,直觀呈現數學規律,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和數學原理,由此建構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