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張慧
【摘 要】解剖教學在醫學課程中,素來就是一大難題,內容多,記憶量大且枯燥,課程結業不及格率在各類醫學院校居高不下。利用案例教學法教授解剖學課程,使其滲入解剖學教學全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吸收率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 ? ? 案例教學法 ? ? ?應用
一、案例教學法教學的對象
高職高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本科類院校學生存在較大區別,學生大多學習目的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尤其是我國從1999年實行普通高校擴招以來,生源素質逐年呈下降趨勢,加上他們從高中的文化課學習模式突然轉變為大學的專業課模式,改以前老師的“填鴨式”教學為現在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主動學習,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學生感覺不適應。課程改革后,解剖學的教學學時大幅縮短,減少了三分之一。很多時候老師在一次課中要講幾頁紙甚至十幾頁紙的內容,學生反映像在“開飛機”,這對剛剛接觸模式醫學知識的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來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影響到該門課程的教學。《人體解剖學》是所有醫學課程的基礎,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是所有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與各科醫學課程有著廣泛的聯系,該課程學習不好,直接會影響到后面各科的學習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實施
1.組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是重點,廣義的教學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指在學校內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想把解剖學教好,那么老師既要廣義地也要狹義地教授好學生,根據高職高專學生培養目標來制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法, 適應教學環境,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結果。學生是教學活動組織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組織的落腳點,它決定著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又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學習任務及其學習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任務,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四備”(備內容、備方法、備對象、備教具),認真寫好教案。教案在編寫過程中要設計好教學內容,內容包括對上次課的復習、本次課的內容、教學目的與要求、講授或實驗的組織方法、教具、電教教材、本次課小結、課外作業等。針對高職高專學生面對基層、著重偏重動手能力培養的要求,“備、教、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多想辦法組織好課堂教學。
2.具體實施:在傳統的解剖學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比較難的,該門課的教具很多,圖也很多,要記憶的知識點也很多,學習比較枯燥。老師應該在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自制多媒體課件等,可以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起來,上課時只需帶一個U盤即可,授課過程中,除了介紹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要將臨床案例有效地融合進課堂內容,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目的,培養動手型技能專科人才,通過橫向縱向的講解比較,讓同學感受該門學科在醫學中的重要性。
例一:案例教學法在骨學各論中的應用。
軀干骨部分各部椎骨的特點:首先以胸椎為代表講授椎骨特點,然后細化各部椎骨的特點,最后利用歌訣強化記憶。如“體在前弓在后,中間圍成一個椎孔,七個突起附弓上,上下橫棘關節突”,“頸椎上有橫突孔,胸椎特征是肋凹,腰椎體大棘水平,骶尾形似三角形”,這兩首歌訣就形象地說出了椎骨的主要特點及各部椎骨的細化特點,方便記憶。全部內容講授完畢后,用一個案例進一步加強吸收,如:李大爺,現年62歲,近年來時常感到脖頸酸痛,頭暈頭昏,視物不清,甚至有時出現上肢麻木的情況,根據今天學習的內容,請分析原因。下課前揭曉答案,原來是因為李大爺患有頸椎骨質增生癥,頸椎的橫突孔小,內有椎動脈穿行,頸椎骨質增生后使橫突孔內穿行的椎動脈受壓導致顱內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花的情況,而椎間孔內穿行的脊神經也相應受壓,頸部穿出的脊神經是形成臂叢神經的,臂叢神經管上肢,所以會出現上肢酸麻現象。這樣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學生容易理解、接收,大大提高了課堂吸收率,也為后面的神經系統的學習埋好了伏筆。
例二:案例教學法在肌學部分的應用。
講授肌學部分時,因授課總學時受限,整個大節只有兩個學時,授課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的時候,只能根據專業特點針對性地精講點撥部分內容,如:護理專業和中醫專業重點介紹四肢肌,臨床專業重點介紹腹肌。以臨床專業為例,在講授腹肌時,以臨床最常見的闌尾炎為例,將病例引入到講授內容中。患者王某,女,無誘因出現右下腹疼痛,經檢查診斷為急性闌尾炎,需馬上手術治療,請根據今天所學知識,說出闌尾手術時需要經過的腹部層次。圍繞題目展開內容介紹,依次經過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腹腔——找到闌尾,結扎并切除,即回答了問題,也完成了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了腹外側肌群的組成,由外向內,依次是: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這就會使剛接觸醫學知識的學生們馬上對醫學有了較大的興趣。
例三:案例教學法在消化系統的應用。
在當今社會,因生活節奏比較快,壓力較大,消化系統的疾病是比較常見的。胃和十二腸的疾病比較多見,尤其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這兩種疾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我們就可以根據所學的位置知識來有效地進行鑒別診斷。如,李某出現劍突下疼痛,王某出現劍突下偏右的疼痛,劍突下疼痛的多部分是胃潰瘍,劍突下偏右點疼痛的多部分是十二腸潰瘍。這就既方便了學生掌握胃和十二指腸的位置,也可以幫助臨床內科進行鑒別診斷。
例四:案例教學法在脈管系統的應用。
骨學、內臟篇講授完畢后,進入到脈管系的學習,整本教材基本上學完了三分之二了,老師可以利用一個案例使多系統串聯在一起進行強化學習。患者男性25歲,慢性闌尾炎需輸液治療,從手背靜脈網尺側注入藥物到達闌尾的途徑?達到治療效果以后,藥物代謝物經尿排出體外的途徑?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肱靜脈——腋靜脈——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升部)——主動脈弓——主動脈降部——腸系膜上動脈——回結腸動脈——闌尾動脈——到達闌尾發揮治療效果——腸系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升部)——主動脈弓——主動脈降部——腎動脈——濾過屏障濾過——腎小管重吸收——集合管再次重吸收——乳頭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這個案例可以使動、靜脈的走形明朗起來,疏通人體的動、靜脈系統,明確血液循環的過程、途徑,也可以把脈管系和泌尿系結合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例五:案例教學法在神經系統的應用。
人體由九大系統組成,神經系統是解剖學學習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系統,是該門學科的重點,也是難點。人體一切生理活動都是在神經調節的基礎上完成的。因為神經活動、神經反射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脊神經臂從的講授中,可以結合臨床外科骨折損傷案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記憶。如,某男學生,學校運動會時因跳高摔傷右上肢,該患者右手手形呈“爪形手”,根據今天所學知識分析該同學可能出現了何種損傷?臂從神經發出的主要分支有五支,即: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腋神經。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在還沒有跟病人進行輔助檢查的情況下,就可以根據患者的上肢形態來分析出是否有骨折,骨折導致周邊的哪些結構受損了。根據神經走形情況,圍繞肱骨外科頸穿行的是腋神經,該神經支配肩關節上方的三角肌,位于肱骨上端,故上端骨折容易損傷的是腋神經,導致形成“方肩”;肱骨中段穿行的是橈神經,該神經支配前臂所有的伸肌,一旦受損,伸肌功能喪失,表現為“垂腕癥”;肱骨下端有尺神經穿行,如果肱骨下端受損,小指與環指出現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狀似鷹爪,稱為“爪形手”。這樣結合生活中常常出現的異常情況來學習,學生積極性高,也容易理解記憶,使學習的效果大大提高。
在教學中,好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有很多,有待于有心人去發現、去探討,教學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各類教學工作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可喜景象,使我國的各項教育工作得到長久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