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娜
【摘 要】本文主要從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及建設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這幾個方面對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建議,以便進一步提升當前各地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詞】基礎教育 ? ?信息化 ? ?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筆者主要從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及建設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等方面提出建議。
一、加快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
(一)推進學校寬帶接入并提升帶寬。接入寬帶是通過互聯網實現校園內外信息資源互聯互通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的首要任務。
不斷提升接入帶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保證日常瀏覽、下載、視頻觀看等訪問達到流暢的效果。接入帶寬基本標準是教學點不低于4M,小學、中心學校、初中不低于10M,普通高中不低于30M。具備光纖接入條件的學校,應采用光纖接入技術,實現光纖到校,以滿足“班班通”和“人人通”應用。其中要保障好教學點寬帶接入適應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需求。
(二)加快校園網建設步伐。將校園網建設作為目前的首要任務來推動,并作為“校校通”建設考核的主要指標。校園網建設應本著“夠用、好用、適用”的原則,與班級多媒體設備配備進度同步,通過有線或者無線方式覆蓋所有教學班、辦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學場所。
(三)繼續推進多媒體教室建設。優先為班級、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建設一所學校就要覆蓋其所有班級,并同步接入校園網絡。對于納入享受薄改項目建設政策的地區,在設備配備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有序,體現三個優先:一是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的學校優先;二是信息化試驗區和實驗學校(包括在線課堂實驗的地區、學校和教學點)優先;三是按照要求所有教室都應有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優先為日常教學的班級教室配備設備。
(四)不斷加強小學教師和學生用機配備。加強教師用臺式或便攜式計算機等終端配備,滿足學科教師網絡條件下備授課的需要。通過計算機網絡教室建設,加大學生用機配備力度,滿足學生開課人手一機、互聯互通,支持多種信息化資源應用。教學點根據需要配備適量的計算機。
二、促進優質資源班班通
(一)建立推進學校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政策措施,為促進教師和學校的常態化應用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逐步形成普遍用、經常用、人人用的良好氛圍。
(二)高質量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農村教學點應全面開設專遞課堂,逐步使農村所有學校能夠開齊開足課程。
(三)鞏固和擴大教學點“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實驗。在完成教學點建設任務的同時,應進一步拓展在線課堂應用范圍,實施城市學校輻射農村學校、城市優質學校輻射薄弱學校、中心學校覆蓋所有村小的教學實驗,以及在本校內有針對性地應用到教師不足的學科教學,建立和形成在線課程的教學常規。
(四)有針對性為教學點制作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源;對暫時沒有通網絡的地方,統一配發教學光盤或通過中心校配發數字硬盤下載存儲資源用于教學。
三、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一)逐年擴大空間規模。各地要在指導本地教師全面完成注冊的前提下,將教育廳分配的師生空間指標,合理分配到各校,學生指標分到班級和人頭。第一批選取的學校和班級,一定要具備較好的信息化基礎條件和積極性,以充分發揮空間的平臺服務作用,為今后各地信息化平臺和資源的應用做好示范引領。
(二)探索利用“網絡空間”開展常態教學實驗。鼓勵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協同備課和網絡研修,形成共同備課、教學研究、資源共享等一體化協作交流機制,開展教師研修模式、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探索。鼓勵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數字資源、網絡作業、網上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開展自主學習,教師提供學習指導服務、探究式學習支持,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網絡空間,實現師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動。
四、加快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建設與應用
(一)增強資源平臺應用功能設置。將資源平臺功能過去的側重課堂教學資源開發轉向資源開發和應用并重,增加學校社區、學生社區和教師社區等板塊,增加促進學生拓展閱讀的電子圖書館和幫助學生自測的試題中心等內容。
(二)創新資源建設模式。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政府規劃引導,企業建設維護,學校購買服務”的要求建設資源的同時,各地應分別通過購買、征集和市場化運營的兩種不同方式,豐富平臺的基礎性資源和個性化資源,創建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互補的服務模式,滿足教師的應用需求。
(三)各地教育部門應根據實際工作編制《中小學數字教育資源制作技術要求與規范》。制訂教學素材、教學課件、網絡課程、微課等資源制作與發布的技術要求與規范,為實現資源的廣泛共享,為教師、學生查找、評估、獲取和使用教育資源等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