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
【摘 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與討論來獲取相應的知識,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學習能力。本文主要圍繞著提問的幾點策略以及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如下幾點自己的見解,并且在此基礎上為提出歷史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提問教學
一、設計開放,培養創新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激趣、質疑、求異、比較,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建立能夠讓學生始終處在學習的主動思維過程當中,還能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隨之改變的還有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建立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改變,既能夠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掌握研究問題的有效方法,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又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诖?,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盡量使得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與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對一些問題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
例如,在研究《開辟新航路》時,教師可以先這樣進行提問:“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的發展是曙光還是災難呢?”設計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對學生剛剛對這一知識點建立起初步的認識,也就是說新航路開辟的積極意義形成很大的沖擊,讓學生重新思考審視這一知識點。這時,教師可以再繼續提示:“曙光指的是新航路開辟的積極意義,災難則是指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請你們思考一下新航路開辟帶來的消極意義。”學生們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影響,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分析。
二、注重多提問一些擴展性的知識
歷史是不可能假設的,但是,在歷史課教學當中,為了更加形象、深刻地分析一個歷史現象或者是事件,其實也可以假設一下。例如,在探究“西安事變”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一串問題:“假如你們是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你們的愿望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張學良或者是楊虎城,你又會作何打算呢?假如你們也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你們又會有何主張呢?”設置這樣的問題,學生也就逐漸由被動接受歷史教師分析國內各階層的主張轉變為以當事人的身份主動去探究當時的時局,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西安事變的性質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歷史意義。通過這種假設后的積極討論,學生們也會對西安事變的原因、性質有一個更為透徹的理解,他們在各抒己見的同時,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較好的鍛煉。
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歷史教師在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點時,也要時刻注意發現隱涵在歷史事件當中的人類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而且盡可能地把這些財富變形為有意義的教學資料,以此來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盡管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不過在情緒方面的掌控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他們思考問題很容易受感性因素的影響?;诖?,歷史教師就要借助課本中的內容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
例如,在探究“羅斯福新政”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結合羅斯福的生平介紹一下,讓學生能夠及時地了解到這位偉人具有的強大意志品格以及高尚的人格,然后再向學生們提出富有深意的問題:“就是這么一個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自由支配的人,為什么會連任四屆美國總統呢?他受到民眾如此厚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你們認為他身上有哪些重要的優點呢?他的人生軌跡給了我們哪些啟發呢?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加深他們對人生和理想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四、對比區別,尋找異同
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且還會因為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觀念的不同,事件的結果也就會表現出各有特色來。縱觀近些年的歷史試題也有一些讓學生對某些事件進行必要的對比、分析,這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縱向思維能力,因此,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把一些相類似或者是相反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來,這樣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與理解。例如“西安事變和皖南事變有何哪些異同?”“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又有哪些異同呢?”這種提問主要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者是歷史事件。因此,需要學生確定好對比項,才能理清脈絡、去偽存真,進而再達到解疑析難的目的。又如,在探究《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章節進行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馬關條約》的內容和以前的不平等條約有何不同呢?”學生回答:“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會有這個不同呢?它主要體現出什么樣的時代特征?”這就將“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和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得新舊知識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了。
課堂提問在歷史課堂教學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技巧性地設問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交流,而且還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有效提問還能促進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所以說,教學時,歷史教師一定要致力于用技巧性的提問來活躍歷史課堂的氣氛,以此來促使學生達到吸收知識,提升他們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賈景艷.高中歷史課堂提問如何把握適度性原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4)
[2]田效松.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07
[3]蔡理勇.淺談問題教學法在歷史與社會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8)
[4] 耿成. 如何準確把握歷史課堂提問技巧 [J]. 新課程(上),2012,12,8(12):129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烏蘭察布集寧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