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湖南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平穩快速增長,在本省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然有一些問題,也制約了本省經濟更好的發展。本文就湖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用、存在的問題做了簡要的闡述,并提出了繁榮縣域經濟的相關措施,旨在為本省的經濟改革獻計獻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建設
一、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相互影響
1.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繁榮縣域經濟。城鎮化是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衡量。城鎮作為縣域經濟的載體,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能力和文明擴散功能。
城鎮化,主要是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這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形成。因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國際經濟形勢等的影響,“下海”打工的人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在家門口工作,這就促進了城鎮的建設,也逐漸形成了規模的經濟圈,使得生產要素逐漸集中,導致人口、資本、資源向城鎮集聚,這就是縣域經濟。城鎮化可將部分散居在鄉村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居住,這有助于鄉鎮企業由分散布局走向集聚。全國政協常委陳凌孚說:“從長遠看,小城鎮處于農村之頭、城市之尾,在城鄉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又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依托,對于廣大農村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2.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鎮化的發展。由于城鎮化主要是集中在縣級及其以下,其服務地區主要是其周邊的農村地區,所以城鎮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就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性質的制約。農民收入高、購買力強,可是城鎮市場上的商品銷售及二、三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規模經濟,增加人口的集中程度,對城鎮的建設及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居民收入增加、人口素質提高、基礎建設完善等等,都能夠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二、發展縣域經濟的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能夠繁榮農村經濟,并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主要是集中在中小城鎮,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主要就是農業及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發展,使得農業發展的整個服務體系健全,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才得以形成規模化,同時帶動了農村的商業、服務業及各個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縣域經濟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小城鎮的發展是以縣域經濟的發展為前提。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形成了規模的經濟圈,才會有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鎮發展才有經濟基礎。
3.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家門口就業,縣域經濟的發展就能夠起到作用,使得農民工不再是離鄉背井、千里迢迢去奔波。同時,農民工的進城,也會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門路和就業機會,將成為農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三、現階段我省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空間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不高。在湖南,受自然環境制約,很多縣市可供選擇的發展空間有限。比如湘西,大部分是處于羅霄山脈,地方偏僻,聯系成本高,各個經濟項目的發展受到制約,這就拉大了湘西與湘北和湘中的差距,使得湖南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2.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專業化水平不高。如今,每個地方都在招商引資,都在投資建廠,但是,就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包括地方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經濟實力偏弱, 科技含量不高,和當地農業的結合程度不高,機械化水平不高,沒有專業細化分工。
3.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并且過分依賴自然資源,耗能比重偏高,能源消費增長較快,環境破壞嚴重。多數欠發達、落后的縣(市),為了讓自己本縣(市)的經濟有所發展,大力引進的項目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居多。而很多這樣的企業往往都是進駐落后縣(市),因為在這些地方缺乏監管,只一味追求所謂的經濟總量,使得現在有很多縣市資源枯竭,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漸滯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另外,清潔能源利用率比重低,導致湖南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4.資金依然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瓶頸。在湖南,財政小縣、弱縣多,沒有有效的財力支持,財政能維持正常運轉已屬不易,再無力投入經濟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部到位,讓很多貧困地區“與世隔絕”。另外,在這些不發達地區,信貸支持力度低,融資渠道單一,銀行貸款難,在農村的金融創新不夠,各類資本的投入嚴重不足,資金資源都流向大中城市,讓這些貧困地區越發貧困。
5.民營經濟的發展存在各種障礙,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貢獻不足。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中最有活力、最有增長潛力的因素,對培育多元市場主體、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農村土地產權流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由于貧困地區本身沒有地區優勢,各方面的設施都不完善,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企業進入;另外,還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民營經濟在這些地方準入太難,或者已經進入了,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完善的法律法規,而使已經進入的企業不得不撤走。諸如種種原因,民營經濟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沒有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城鎮化進程也收到了一定的影響。
四、發展繁榮縣域經濟的途徑
1.加強縣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大力完善交通網絡,積極推進縣域與所屬地級市、鄰近城市之間的交通設施的建設,擴展縣域經濟對外聯系的網絡;加快縣域內互聯網設施的建設,讓互聯網經濟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2.適時調整縣域經濟產業政策,各個地區要選擇適合自己本地區特色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一到兩個龍頭企業,形成產業群,逐步實現工業化進程。由于國家政策導向,更多的各種資源融入農村,縣城又是與農村銜接最直接的地區,因此,縣域經濟發展的必須要發展高品質的農業產業化,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3.秉承“兩型社會”的建設宗旨,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讓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能共生發展。首先,出臺低碳產業政策,縣城要選擇污染小、耗能低,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和企業,這樣能形成好的氛圍。其次,出臺低碳能源政策和低碳技術政策。政府要加強引導,健全法制,采取多方措施,鼓勵各項低碳技術的開發與發展,建設循環經濟。第三,改造已有的工業園區,使之符合“兩型社會”建設標準。第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相適應的第二產業等。
4.多方聯動籌集資金,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必須要解決資金問題。一是財政支持方面,政府要完善和規范分稅制度,加大對縣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讓縣里有錢用,這樣才能對當地產業給予支持。二是要優化投融資環境,讓更多的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使農村的各個行業形成一個完成的經濟體系。
5.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總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必要手段。第一,政府要政策引導,鼓勵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工積極創業,鼓勵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并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持。第二,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提供各種政策優惠,吸引民營企業進駐。對現有的民營企業,鼓勵和引導其進行結構性調整,投資縣域特色產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新的民營企業產業集群。第三,注重提高民營企業的科技含量,著力培育、扶持和發展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民營科技企業,讓其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湖南要抓住國家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優勢,注意與自身的資源、人才、資本等方面,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不斷創新,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建設和諧、富裕的新城鎮。
參考文獻:
[1]王繼波.農村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2.
[2]耿黎,朱長悅.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研究:構建兩級三群新格局[J].農業經濟,2015.5.
[3]周維現.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3.
[4]姜文仙.廣東縣域經濟的制約因素與提升對策[J].廣東經濟,2015 年第5期.
[5]厲敏萍.試論我國農村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10年第10期.
作者簡介:張樂君(1982- ),女,籍貫:湖南省岳陽市,學歷:本科,職稱:講師,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