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映紅
摘 要:說明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及特點,以貴州為例,分析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民族建筑文化;資源保護;貴州
一、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游資源的國家標準分類體系,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類型包括:古城鎮,如貴州青巖古鎮、鎮遠古鎮。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如貴陽仙人洞、鎮遠青龍洞、施秉云臺山。景觀建筑,如貴陽花溪夜郎谷。傳統與鄉土建筑,如貴州鎮寧滑石哨、鎮山布依族村寨、屯堡建筑群。名人故居,如王陽明玩易窩和修文陽明洞。懸棺葬、洞葬、巖墓葬,如荔波瑤麓洞葬、花溪高坡洞葬。古橋,如湘黔道上的高鏡橋、惠政橋、川黔道上的豐樂橋,以及荔波漳江風景區內的小七孔橋。水庫,如清鎮紅楓湖、黔西東峰湖、興義萬峰湖。
二、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
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分布廣、規模大、類型多樣,與民族自然風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1.分布廣、規模大。就貴州全境來說,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可謂分布廣、規模大。在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都創造了屬于本民族的建筑風格,體現了本民族獨有的民族特色,這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被旅游業所利用。
2.類型多樣。從旅游資源的國家標準分類體系中可以發現,遺址遺跡、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這些主類的亞類都分別只有2類、1類、3類,其基本類型及代表景觀更是沒有民族建筑旅游資源的類型豐富。這些豐富的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基本在貴州就可以找到及基本類型和代表景觀。
3.組合好。民族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互相映襯。如施秉的云臺山與宗教建筑文化的相融合;以花溪公園為核心的自然山水與花溪夜郎谷民族建筑文化的組合;黃果樹瀑布群和鎮寧滑石哨、鎮山布依族村寨、屯堡建筑群的組合。
三、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1.對民族建筑文化缺乏認識。民族建筑不僅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要求,更具備了某種精神屬性,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藝術、政治思想等。民族建筑能體現出不同時代該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意識,因此,建筑被稱為“空間化的社會生活,凝固化的歷史文化,物質化的精神載體”。現在,由于對民族建筑文化的內涵缺乏認識,所以人們也就忽視了對民族建筑文化的保護。如有些村寨在對民族建筑進行維修時,急于求成,大量運用現代工藝和材料,使得這些民族建筑不倫不類,既發揮不了民族建筑的功能,也喪失了民族建筑文化的內涵,結果使旅游者大失所望。
2.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難免會使民族建筑的原始狀態發生某種變化。在這個意義上,對資源的開發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破壞”,但是,發展旅游業必須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在此完全有可能通過周密的規劃和完善的設計將發生危害的可能性減至最小。保護是科學開發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合理利用旅游資源的基礎。民族建筑是用木材作原料建造的,不像現代磚混或鋼筋建造的房屋,很容易受到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所以對它的保護就應該更加重視。目前,旅游業快速發展,不同程度的都對民族建筑形成了破壞,而對民族建筑的保護都比較滯后,一般都是在旅游發展獲得了經濟利益時,才發現民族建筑再不保護可能就會倒塌了。
3.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管理。目前,一些有名氣的,知名的民族建筑已經都到了有效的保護,而其他一些還不為人知的民族村寨或民族建筑則無人問津。貴州省安順市云峰屯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其他的屯堡村寨里的民族建筑則很多都損壞了。根據筆者的了解,當地的管理者對民族建筑的保護意識都缺乏,很多具有特色的民居沒有得到及時的修繕,有的古鎮為了發展旅游業,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建筑格局和風格,新建的現代建筑和當地民族氛圍及不協調,周邊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破壞。
四、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對策
1.普及民族建筑文化知識,加強民族建筑文化的價值認同。普及民族建筑文化知識,對保護民族建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開展培訓班,開展對民族建筑知識的培訓學習。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建筑的外觀認識、社會價值、文化內涵、美學特征等。其次,加強對民族建筑重要性的宣傳。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和形式,告訴村民或是旅游者民族建筑的重要性。最后,請相關專家介紹一些簡單的民族建筑保護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這樣可以讓一些小的破損早發現,及時解決。
2.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民族建筑進行合理利用。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入發展,民族建筑旅游資源不可避免的會納入到旅游業的開發利用當中,對民族建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失為對它進行保護和傳承的辦法。對民族建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遵循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只有遵循這樣的開發利用原則,才可以避免對民族建筑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樣對生態環境也是一種保護。
3.制訂和完善鄉村規劃和文化保護相關條例。貴州在制定民族文化保護條例方面還是比較滯后的,相鄰省份,很多都制定得有保護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規。而貴州省在2002年制定了《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其他相關的法律就沒有了。另外的和民族文化保護有關的條例或法規就基本沒有了,這種法制環境是和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不相適應的,也不利于貴州旅游業的有序發展,所以應該盡快加強相關條例法規的制定,以保證貴州省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對已制定的條例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完善。同時我們應該在《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中規定民族建筑文化保護的具體條款,將保護優秀的民族建筑文化工作也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http://www.cnta.gov.cn/22-zcfg/
lvbz/zyfl/zyfl.htm.
[2]中國旅游文化.第三版.潘寶明編著.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