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賨人文化在歷史上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城壩遺址的考古發掘正在揭開這層面紗。隨著條件的逐漸成熟,城壩遺址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對展示古賨國都、研究賨人文化、弘揚賨人精神、激發民族熱情,進而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以渠縣城壩遺址為例,嘗試提供一種文化資源和旅游經濟共贏的模式
關鍵詞:賨人;區域文化;城壩遺址;旅游開發
一、概說賨人
賨,秦漢間今四川、湖南一帶少數民族交納的賦稅名稱,交的錢幣叫賨錢,交的布匹叫賨布。這一部分民族也因此叫賨人。賨人,一個偉大的民族。春秋戰國以前他們的先民就居住在川東北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他們創造了水居漁獵文化,并創立了著名的巴渝舞,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重一筆;賨人,一個神秘的民族。這樣一個勇武而智慧的民族,在兩千多年前神秘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諸多史料中不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狀況的只言片語,考古實物又缺乏相關證明,賨人及其他們創造的文化。從他們的過去到將來就像一團迷霧,讓人難以洞悉內容,難見一鱗半爪,給世人無盡想象。
二、城壩遺址概況及其價值
當一種文化已經超出了歷史資料的記載的界限時,那么這種文化的物質遺存就往往成為了解它的主要信息來源。而城壩遺址就成為了我們揭開賨人及其賨人文化的神秘面紗的鑰匙。
1.城壩遺址概況:城壩遺址位于渠縣土溪鎮渠江東岸城壩村和天府村,占地約550萬平方米,北、西、南三面環渠江,東接佛耳巖,呈依山傍水之勢。該遺址從戰國種期到六朝時期,興盛延續達1000余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所在地,為川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目前川東北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池遺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渠縣歷史博物館先后聯合重慶市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發掘和清理了多座漢代墓葬,并發現被漢代城墻包圍的郭家臺城址。多次發掘共計近800平方米。出土的青銅器有銅戈、銅斧、銅矛等40余種,而其中的禮樂器證實城壩遺址墓葬存在賨族王候一級墓葬。出土陶器主要有容器類、陶俑類,其中,陶人物俑類型豐富,有撫琴俑、皰廚俑、持劍俑等10余種。出土漢磚漢磚數量較多,其紋飾非常豐富,有畫像類、文字類、幾何類等70余種,最具特色、最珍貴的是“上釉磚”更是國內首次發現。
2.城壩遺址的價值:城壩遺址對于研究古代賨人及渠縣早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2006年,城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自身價值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歷史價值,渠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商周時期屬巴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設置宕渠縣,隸屬巴郡,治地賨城。又見《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宕渠郡》:“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城壩遺址發現古城墻,且有祭祀禮儀的青銅器出土,漢磚數量數十萬匹,這都成為我們追尋古賨國、古宕渠的歷史及賨人與巴人的關系研究的突破點。
(2)考古價值,城壩遺址保護范圍超過55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六朝時期,尤以戰國晚期到六朝時期活動痕跡眾多,整個城址的分區、城址內的數十萬匹漢磚、窯址的結構、干欄建筑痕跡、墓葬形制及其大量出土文物使城壩遺址成為天然的大遺址考古公園,而且城壩遺址和羅家壩遺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賨人活動范圍被從新定界,對印證史料記載具有積極的作用。
(3)文化價值,城壩遺址因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生活生產用具等數目巨大,被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專家認定為目前國內最為豐富的晚期巴文化的典型遺址。而這些文物資源反映出了賨人文化多元性,對我們研究賨人文化,填補賨人發展、繁榮到消亡歷史空白,甚至對探尋中國文明起源都有重要意義。
三、城壩遺址開發的意義及策略
1.開發的意義
一是保護城壩遺址,傳承賨人文化。開發利用城壩遺址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更好的保護城壩遺址,傳承賨人文化。城壩遺址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在于保護的力度不夠,其重要原因就是保護資金不足。發展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提供強有力的物質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開發者提高保護意識,創新保護模式,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二是弘揚賨人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神秘的古賨國都、神秘的賨人文化、神秘的考過現場,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足以吸引全世界游客,游客的增多一方面弘揚了賨人文化,另一方面,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提供就業崗位,最終成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開發策略
(1)建成城壩遺址核心區域大遺址公園。國家大遺址公園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我國古代文明史史跡的主體,也最能體現我國文物古跡特色和優勢,它是專指我國文化遺產中規模巨大、文化價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遺址、遺存和古墓葬,由遺存及其相關環境組成。通過在城壩遺址核心區域創建城壩遺址考古公園,可以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全面展示古賨國都給人的震撼力,身歷其境的感受到其作為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中心所起的作用。
(2)打造城壩遺址保護區域觀光生態園。城壩遺址保護面積巨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由于文物保護的限制,遺址區內的居民生活水平較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難以撥出大量資金對遺產資源實施無償保護,同時這也不符合現行發展模式。發展都市農業,在有效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以“參與為主,參觀為輔”為指導,水上開發捕魚、垂釣、竹筏,陸地上打造觀光、采摘、狩獵等活動,讓游客回歸自然,充分感受賨人的“漁獵生活”。
(3)修建城壩遺址外圍賨人文化博物館。賨人文化博物館是保存、展示和研究有形和無形賨人文化的重要場所,該博物館從講述賨人變遷、賨國建立、賨城荒廢等方面,用出土文物支撐空間形象與意境的構建吸引游客,使其成為賨人文化旅游資源的一個亮點,并成為賨人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城壩遺址利用還可以探尋與風景區結合、與周邊文化聯合開發,但必須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才可能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史向武(1987- ),男,河南安陽,漢族,碩士研究生,渠縣歷史博物館助理館員,開放管理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