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文
【摘 要】當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困惑與迷失,特別是道德行為上的失范已引起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學習行為道德失范、網絡行為道德失范、戀愛道德失范、社會公德失范等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大學生道德失范的突出問題。本文從分析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表現入手,從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揭示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原因,著重探索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對策,從而有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 ? ?道德失范 ? ? 對策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最為活躍、敏感的群體,社會生活中的每一變化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大學生受整個社會對主體的追尋的影響,主體意識逐漸萌發,他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我”與“個人利益”,但是由于其思想上的不成熟,尚缺乏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的道德失范問題。面對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深度分析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對策是目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
在當今大學校園里,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現象: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學術論文造假;上網成癮、瀏覽色情網站、散播虛假消息;戀愛關系畸形、過于開放、非正常性關系;不講文明禮貌、不愛護公物等等。這些不道德現象不禁令教育工作者感嘆,今天的大學校園著實充滿著危險的“道德危機”。
(一)學習行為道德失范
經歷過高考重壓之后,不少大學生在學習上降低了要求和標準。經調查顯示,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自覺性較差、理想缺失,這導致他們學習行為失范現象日趨嚴重。有的學生為了獲得國家助學金,就虛構貧困證明;為了獲得輔導員的批假,就編造各種謊言欺騙老師;為了順利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就買答案作弊或者找人代替考試。大學生群體中暴露出的學習行為道德失范問題舉不勝舉,但是很多學生并不認為這有什么過錯甚至是不妥,他們認為學習只是個人的事情,就算違反了紀律也上升不到道德層面。
(二)網絡行為道德失范
在大數據新媒體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新時代,幾乎每位大學生都擁有一臺電腦和一部智能手機,隨處可發現“低頭族”、“手機控”,網絡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對于這樣一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而又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的青年群體,他們在網絡虛擬世界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在公眾平臺上隨意發表不滿言論、散布虛假信息或不健康內容,偷窺他人隱私、制造和傳播電腦病毒、甚至充當電腦黑客進行違法活動等網絡行為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
(三)戀愛道德失范
大學生戀愛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他們生理心理普遍早熟,思想開放,但是他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卻常常體現出隨性、盲從、動機復雜、受挫能力較弱等特征。在戀愛中,有的學生舉止不文明,在公眾場合做出過分親密的動作;有的學生失戀后視對方為仇人,肆意誹謗或做出極端行為造成人身傷害;有的學生整日沉迷于戀愛之中,不能平衡好戀愛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逐漸荒廢了學業。
(四)社會公德失范
部分大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表現令人擔憂,隨手扔垃圾、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涂亂畫、隨地吐痰、損害公共財物等行為,說明他們缺乏道德的約束,道德行為已失范。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出現道德失范問題的原因比較復雜,本文主要從社會、家庭、學習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刻變化,整個社會面臨著不少新的道德問題,特別是既有的道德觀念與規范遭遇到嚴重挑戰。大學生面對社會上存在的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其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尚缺乏抗誘能力,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單純追求物質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時行樂傾向。在社會轉型之時,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與精神面貌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與生長,部分學生似乎在偏離既有的道德軌道上走得越來越遠。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結構中的基本單位,各種社會關系通過家庭得到反映,進而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研究表明,家長的職業、文化水平、家庭氣氛以及家庭期望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影響顯著,家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道德價值觀的養成,甚至關系著養成結果的好壞。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但目前高校在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大量問題急需解決:道德教育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忽視大學生的內心感受和對大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道德教育內容陳舊、保守,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道德教育方法單一,主要采用講授法,注重道德認知教育而輕視道德行為的培養。
(四)學生自身因素
造成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還是大學生自身?,F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對政治理論學習和團組織生活缺乏興趣,道德學習的主動性較差,認為學校教育缺乏現實意義,加上自身的自制力較差,導致他們面對道德觀取舍時,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和行為。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對策
針對當代大學生出現的道德失范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一)加強理論教育,提高大學生道德認識
道德認知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等。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想提高道德認識,必須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從思想上武裝頭腦,從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劃清善惡、美丑、榮辱的界限,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標的高素質大學生。大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認識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通過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識;二是通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識。endprint
(二)參加社團活動,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里體驗。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推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和高校主體性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大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鍛煉了才能,更重要的是在參加與人交往、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培養了道德情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覺悟。
(三)樹典型立榜樣,鍛煉大學生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時表現出來的一種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做出抉擇的頑強毅力和堅持精神。一個典型一根標桿,一個楷模一種導向。榜樣示范是德育過程中,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學生,促使其形成優良品德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體化、人格化,以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影響學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強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大學生先進典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既是大學校園先進文化的有力體現,又是在大學生中間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其先進事跡更容易在大學生心中產生共鳴,使廣大學生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參加社會實踐,塑造大學生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標志。評價一個人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認識了什么,而是看他做到了什么,更多的是依據這個人的道德行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檢驗和提高品性的重要途徑。只有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才會體會到道德對于社交、工作、學習甚至是家庭的重要性,才會去反省、發現和自我革新。因此,大學生想要塑造良好的道德行為,必須要勤于社會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自己的“行”變為一種道德習慣,才會真正形成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格。
【參考文獻】
[1]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柴素芳.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戚萬學.道德學習與道德教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