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霞
在閱讀教學中,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來進行,堅持以生為本就是追求高效課堂的根本。那么,如何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主體行為,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過程,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預設要以生為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充分的預設。在預設時,必須更多地關注課堂上學生方面的信息,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確立目標,設計訓練,才能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人教版五年級《臨死前的嚴監生》這篇課文,站在教師的角度,解讀文本時可能很容易感受到嚴監生吝嗇的性格特征。可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是否能夠悟懂文本的內涵,把握好人物的這一性格特征呢?筆者根據本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預測學生會有怎樣的思考和答案,并充分考慮,如果學生的想法有失偏頗,應該用什么合適的策略來應對,把學生的想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因為有了這樣的思考,于是才有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已經初步閱讀了課文,誰來說說嚴監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用一個詞來形容。
生:嚴監生是個勤儉(鐵公雞——一毛不拔、愛財如命、守財奴、吝嗇……)的人。
師:作者筆下的嚴監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咱們先來看看他臨死前的樣子。
……
師:同學們,課文學到這里,作者筆下的嚴監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對于剛才的答案,有誰要修改呢?
生1:嚴監生臨死前還這么在乎兩莖燈草,過度勤儉了,應該是守財奴。
生2:命都快沒了,還想著多點了兩莖燈草的事,嚴監生應該是個愛財如命的人。
生3:嚴監生不是小肚雞腸,因為這個詞含有心胸狹窄的意思,不是吝嗇。
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而這有效的前提是能夠立足學生實際進行預設,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從而也使課堂精彩紛呈。
二、生成要以生為本
重視學習過程中問題的生成是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個注意點。要讓生成有效,就要根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習狀態,捕捉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巧妙引導,促進生成。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會上,山東徐慧穎老師執教的《給予樹》課上,在組織學生交流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之后,有一位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金吉婭為什么不給家人買一點好東西呢?”這個學生的提問打亂了徐老師的教學計劃,但徐老師沒有把學生硬拽回來,而是改變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師:什么是“沉默不語”?
生:就是不說話。
師:還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沉默不語”就是自己一個人坐在那里,不說話,在想著事情。
師:那沉默不語的她在想些什么?自由讀讀1~3 自然段。
生:她想我只買了棒棒糖,家人會不會罵我呀!
師:心里想著家人。還會想什么?
生:20 美元做了什么?
師:擔心媽媽生氣。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
細細揣摩此環節,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在積極而有深度的思辨、交流和探究中,最終知識得以內化,能力得以提高,不僅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同時讓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得以真正的發展。
三、評價要以生為本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喚醒和鼓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注意啟迪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習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入情入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重點段:“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 筆者是這樣做的。
師:說說你讀了這段話體會到什么?
生:我從“家家戶戶”這個詞體會到德國人都是把花擺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兩家,是每家每戶都這樣的。我感受到德國人養花是“我為人人”。
師:你讀得真細心,能從文中的一個詞讀懂句子的含義,讀懂作者的思想。還從哪里看出不是一家兩家這樣做的?
生:從三個“都”體會到家家戶戶都養著花,每家都這樣做。
師:你能夠抓住重點詞來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能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幾句話嗎?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想到德國看看,親身體驗德國人的愛花之切。還有不同的體會嗎?
生:我體會到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麗,德國人有顆為他人著想的心,因為德國人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
……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能讀出言中之情,讀出言外之意。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以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使學生如沐春風,課堂氛圍民主融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涵,而且掌握了品詞析句的學習方法。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