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
我們學習外語,是為了與世界交流;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與古人對話。古輩先賢的智慧靈光,無不固化于卷帙浩繁的文言典籍中。學好文言文,我們才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讓中華思想文脈世代傳承。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在五年段下冊,六年段上、下冊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和《文言文兩則·學弈·兩小兒辯日》。雖然數量不多,卻篇篇精彩,有很強的故事性與哲理性。這些文言文課文的學習,為學生在中學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但是,在現代漢語白話文語境之下,小學生初次接觸“讀不通,也不理解”的文言文,難免有些恐懼心理,以致厭煩、放棄。筆者認為:小學文言文教學,應采取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精練課堂結構、簡化授課環節、初步滲透古漢語知識等教學策略,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文言文。
一、巧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情境表演
首先,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自行設計動畫課件,或利用教育遠程資源等,選用生動適用的影音課件。在課堂以直觀、有趣的動畫視頻,增強課堂吸引力。這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并從此喜歡上文言文課。
其次,注意文言文的內容的情境呈現,讓課堂充滿趣味。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可以讓兩個學生上臺表演“辯斗”,教師自扮“孔夫子”,最后還受到“兩小兒”——“孰為汝多知夫”的奚落,讓課堂充滿笑聲。
再如,教學《楊氏之子》時,可以進行帶有拓展性的情境再現。《楊氏之子》中孔君平想以“楊梅”來捉弄“楊氏子”。而“楊氏子” 也以“孔雀”來反問孔君平——“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姓氏”上做文章來捉弄對方是本文的關鍵點。筆者聽過同事的一堂課,她也姓楊,而學生中有個叫“陳雪金”的,“雪金”與福建某品牌啤酒諧音。于是楊老師就創設了一個這樣的表演情境:楊老師到陳雪金家家訪,雪金的爸爸端出該品牌啤酒招待楊老師。楊老師悄悄問雪金:“此是君家酒。”而陳雪金也不甘示弱:“未聞綿羊是夫子家畜(楊老師脾氣溫順,就有同學暗暗叫她‘綿羊)。”課堂很有喜劇效果,同學們也很快地領會到“楊氏子”的“聰惠”。楊老師利用姓氏、名字諧音,進行拓展性情境表演,給文言文課堂增添了不少樂趣。在每一個班級里,只要善于發現,都會找到這樣的表演素材。
二、精練課堂結構,簡化授課環節
精練課堂結構,簡化授課環節,有助于學生消除對文言文無所適從的恐慌心理,讓大多數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其實并不難。這里所謂“精練課堂結構”指的是教師在授課時各個環節更加明確,課堂模式清晰明了,教學時,能以最為精到、關系文章主旨的一兩個問題,牽動全文的教學進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時,教師抓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讓學生自我發現課中哪些語句說明了伯牙“善鼓琴”,哪些語句又說明了鐘子期“善聽”。這是一個相對容易而又是涉及課文重點的問題——“善鼓”與“善聽”之間隱含著“知音”之意。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為理解“知音”的內涵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學生在享受發現的快樂的同時,也領悟了《伯牙絕弦》的真正“玄機”——音樂多么神奇,知音多么可貴。
再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以“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的“聰惠”帶動全文,提出“楊氏子聰惠,表現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引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品讀,最終找到答案。這樣課堂結構精練、明了,解決一個問題,全文品讀到位。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提出“精練課堂結構”的觀點,也是為了規避小學文言文或古詩詞教學中出現教師過多講解,逐字逐句地呆板解釋的現象,讓文言文的課堂,像文言文一樣,言簡意賅,明確有序。
三、適度滲透文言文基本知識
首先,讓學生理解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的一些常見字的不同含義,比如“之、乎、者、也”等。以上述四篇文言文為例,“之”“其”“善”等在文本中經常出現,字義卻不盡相同。如“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這里的“之”相當于如今“的”字功能;而“一人雖聽之”中的“之”是代詞,指代“弈秋”。還可以拓展到之前學過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動詞,有“去、到”的意思。再如“其一人專心致志”里的“其”應解釋為“其中”;“為是其智弗若與”的“其”又是指代“不專心聽講的人”。再如“伯牙善鼓”的“善”當作“擅長”解,而“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的“善”有“好啊”之意;“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里的“善”,也是“擅長”的意思。這樣對比著理解,學生的印象就比較深刻。
其次,讓學生初步認識文言文中的語氣詞。文言文中眾多表語氣的詞語,是文言文的又一顯著特征。古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語氣詞是“也”“矣”“乎”“哉”,這四個語氣詞在小學文言文課文中也均已出現。如“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學弈》),“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學弈》),“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絕弦》),還有“與、兮”等。把語氣詞歸納起來識記,對學生的學習記憶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初步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的用字現象。所謂通假字就是:由于各種情況,應該使用甲字,卻使用了同音的乙字,發生了張冠李戴的現象。上述四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知,“孰為汝多知乎”(應為“智”字);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應為“慧”字);與,“為是其智弗若與”(同“歟”字,語氣詞)。雖然出現的通假字不多,但通過教學,可以讓學生明白文言文這種特殊的用字現象。況且,有的學生在學習中也會提出自己的疑惑,如,為什么古人會把“聰慧”寫成“聰惠”呢?是不是錯別字,課本里怎么有錯別字呢?教師的適度講解,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對于文言文中具有不同含義的常見字、常用語氣詞、通假字等知識,教師不宜作過多過深的講解,只能適度滲透,點到為止。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課文的教學中,巧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情境表演等,可以讓課堂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精練課堂結構,簡化授課環節,有助于讓學生覺得文言文的學習其實并不難;適度滲透文言文基本知識,意在讓學生感知文言文最為顯著的特征,為今后深入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上街紅峰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