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芳
摘要:一直以來,各少數民族大學生享有眾多的“資助”。相應地,為保證資助的有效,各民族院校在具體資助行為中也采取了多種措施。然而,在長期的資助過程中,大學生也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心理,并由此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對相應問題的探討,對保證資助目的的實現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院校;資助;負面;心理
一直以來,各少數民族大學生享有著來自各方面的“資助”,從政策的傾斜、資源的共享到物質的給予等,不一而足,這點在民族院校表現的尤為明顯。民族院校來自各少數民族的大學生相對集中,各項資助可以說是名目繁多,除了各項政策上的照顧和文化資源的享有外,來自官方和各民機構團體的助學金、貸學金、補助、減免及獎學金等,不勝枚舉。民族院校之所以設立諸多的學生資助項目,是考慮到不少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各方面資源相對欠缺,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生活情況也相對困難。資助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難,使大學生能集中精力安心學業,順利完成學業,實現身心良好發展。為了能實現這一目的,各民族院校在“學生資助行為”中,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紛紛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以保證各項資助能用到需要之處,起到應有的作用。不能否認,民族院校現行的“資助”確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促進了大學生的學業和生活。但是,長時間大量的資助,并不是沒有負面的影響;而且當前的“資助行為”在具體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學生負面心理,致使良好的出發點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對于此,從心理的角度對當前民族院校“資助”行為中學生的負面心理進行透視,對今后“資助行為”的具體進行和相應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資助”行為的特點
(一)物質資助的凸顯性
雖然,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幫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資助就是經濟方面的資助,也就是物質資助。在學生所面對的各項困難中,人們習慣于認為對個人影響最大也是最需要解決的是經濟方面困難,生活困難的解決,不僅可以使學生安心于教育,還會促進其身心各方面的良性發展。另外,在各種資助中,經濟方面的資助也是最為直接、容易操作和有效的資助。因此,國家有明確的專項資金和相關規定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經濟方面的資助,如前所述的助學金、補助等等。同時,在國家號召和各民族院校的爭取下,來自各方面的非官方機構和個人等也紛紛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多種名目的資助,這些資助多數也是直接的經濟給予。所以,目前在少數民族大學集中的民族院校,最為常見的學生資助就是物質資助,即金錢的資助。雖然也有一些對外交流、文化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援助,但是這些方面的資助相對而言不夠多,而且比較間接,有時甚至不能夠為民族院校大學生所明確感知到,因此目前讓民族院校大學生感觸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資助仍然物質資助,不僅項目多,而且數額較大。所以,這是目前民族院校資助行為中的首要特點。
(二)扶弱性
這里的“扶弱性”,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資助對象主要限于經濟方面有困難的大學生;二是在資助行為中不著重考慮學生學業或者綜合素養的出色,也不過多考慮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現;也就是說,民族院校資助行為中,其關注點不在于學生本身的優秀,主要參照學生的經濟困難程度,其他條件次之,從總體上呈現出“扶弱”的特點。這一點本身和多數資助項目設立的初衷是一致的,多數的資助或減免都是明確針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大學生而設立,如助學金就是明文規定要資助給家庭經濟困難或者極困難的學生。另外,在一些資助項目中雖然對學生學業等方面有所要求,但要求條件往往也不高,甚至僅僅是作為參考;即便是獎學金的評選,在民族院校,在考慮學生表現優秀的同時,也會參照學生的家庭情況。所以,目前民族院校的大學生資助行為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扶弱性。
(三)體現公平性
“公平性”是民族院校資助行為中的另一明顯特點。“公平”本意是指對付出和回報是否合理的一種衡量,逐漸衍生為某種“事物”的分配是否合理的含義,今天提到公平則常常和“利益”有關。在民族院校,由于資助項目較多,為了避免大學生因此提出異議和產生爭執,也為了保證資助目的的實現,各民族院校在具體的資助作過程中,都是力圖做到公平公正,從學生申請資助的基本條件、數額、名額及篩選流程等,都有明確的規定,條文眾多,冗長復雜。而且為了體現公平,相應的規定還有越來越細的趨勢,有的院校相關規定基本可以裝訂成冊,對每個環節的規定都有細致的條條框框,不厭其煩。雖然在具體的資助行為操作中,校方也會考慮到激發學生積極性等,但就目前各民族院校的資助行為來看,更多考慮的是資助過程的公平公正,這是目前資助行為中明顯的特征。
二、“資助”行為中大學生負面心理剖析
(一)“利益驅動”的產生
“利益驅動”是常常在管理心理領域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指個體或群體以追逐利益為行為主導的一種心理現象。在長期資助行為作用下,“資助”的屢次獲得對大學生心理上的物質需求是一種強化,當對“資助”的追求漸漸變成心理需求的主題時,“利益驅動”在大學生心理上就正式形成。
大學生在校期間行為的主導動機本應是自我的發展和心理財富的獲得,學校方也應該為了滿足學生發展和心理需求而多方管理,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從心理契約角度講,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應為“努力=自我提高+榮譽”。而在目前大量的資助行為下,而且各民族院校與資助有關的規定可以說是涉及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貧窮”外,學生的學業、品行和生活等各方面表現幾乎都直接或者間接和物質資助有關,而這些管理規定的最終結果就是金錢的獲得與否;在這種資助環境下,學生和學校之間也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心理契約.貧窮+努力=利益,也就是說學生在貧窮的“平等”基礎上,努力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利益”;那么在不斷地物質強化下,學生將努力的目標就指向了直接、近期的利益,奮斗目標的短期化和功利化明顯,“利益驅動”就漸漸成為了大學生行為的主導性動機。
(二)接受心態的形成
接受心態是指在不付出的情況下,理所當然地獲得某種資源的一種心態。弗洛姆最在闡述社會性格時曾將社會性格分為幾種,其中一種就是接受性性格。接受性格的人從心態上樂于接受外界所給予的一切,這類人不僅安于外界的物質幫助,還包括精神方面的各種給予,他們依賴與外界的任何形式的支持,相信獲得所需要的東西的唯一辦法是從外部接受它們,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這被弗洛姆認為不健康的一種心態。而這種心態在目前民族院校大學生中就有所顯露。
在民族院校,資助是每個學期都會有的事情,有些資助項目基本是定時定量進行,這就逐漸在學生心理上形成一種有準備性地期待,對于“資助”從內心有種渴望;并且,隨著接受資助次數的增加,一些大學生已悄然形成接受的心態。他們漸漸習慣于資助,不再憂慮于生活的窘迫,安然享受資助后生活的改善,也漸漸依賴于外界的資助;在對外界無償的給予習以為常后,應有的感激之心和受助后的奮發之心就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心安理得的接受贈予,甚至潛意識里慢慢認為社會善意的捐助是“應得的”。雖然,這種心態并不是十分普遍和明顯,但在諸多長期資助下,民族院校部分大學生對于資助意義的反思和接受資助“應當性”思考的淡薄卻是事實,也就是說大學生的接受心態已然形成。這點,也已經為學者們所注意到。
(三)計較心理明顯
當資助被認為是習以為常的“應該”利益的時,大學生之間圍繞著資助的爭奪和的計較就自然而然暴露出來。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隨著無償援助的不斷進行,學生生活經濟方面危機感降低,心態的放松,依賴感的增強,接受的心理形成,導致大學生拼搏奮斗改變生活的心理減弱。與此同時,資助所帶來生活安逸感等又轉而讓學生將目標指向“物質資助”本身。因此,在不愿努力而又想獲得的心態下,部分大學生為了爭取到更多的資助,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了爭奪和計較,甚至有大學生參照評選標準逐條對照,提早進行準備。如有的院校評選受資助者是要參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活動、選修的課程、所獲得的獎勵等,部分大學生為了獲得資助,有目的地選課、參加社團活動等等以至于生活細節各方面都進行有計劃地選擇,表現出在評選的各個環節上都和同學進行比較,斤斤計較,工于心計,大學生應有的單純和寬容心態大大減弱,計較的心理則逐漸明顯。
三、“資助”行為所引起的負面結果
(一)教育目標弱化
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心智、身體和品德全面協調發展的人。而在負面心理作用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心理需求層次的降低,教育目標不能如期實現。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個體只有在滿足或者部分滿足第一級層次需要的基礎上,才會產生高 級的需要,才會有更高的追求。我們的教育目標所要達到的“全面發展的人”,是在人的高級需要基礎上才能實現,大學生只有在“自我實現”愿望的驅動下,才有可能追求高層次心理需求的滿足,在此過程中不斷修正自我并逐漸達到各方面協調發展。而在目前的資助行為下,學生依賴于外界的給予,其心理期望的內容過多固于資助,而這正是馬斯洛所指的較低級層次的需要,距離我們教育目標的要求相距甚遠。這種心理期望和期望的滿足循環往復,逐漸就將學生的心理要求穩定停留在了低層次的需要上,高層次需求得不到充分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就難以實現。另外,如上所述,在強烈的“利益驅動”下,部分學生安于享有外界的給予并逐漸形成斤斤計較的心理,那么按照德育心理“知、情、意、行”原則來說,“知、情”均出現了偏差,學生品性方面的發展也就必然受到影響和限制,不僅全面發展的“完善人”難以實現,反而會出現會出現管理心理理論中的“利益人”,教育目標的弱化或喪失即成為了必然。
(二)非生產性人格特質形成
非生產性社會性格也是由弗洛姆提出,是對幾類不健康社會性格的統稱。個體的不健康的社會性格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得到強化而穩定下來后,就成為了不健康的人格特質。弗洛姆認為人的社會性格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而來。處在“資助”行為氛圍下,大學生在面對人與物的關系時,是得到方,處于無償占有的位置。在多次無償擁有的過程中,“得到和付出成正比”的心理概念就一步步淡化。這個時候,貧困所帶給大學生的不再是努力奮斗,而是諸多的利益。而當大學生安于這一點時,“依賴”的性格特質就已經形成,這種特質經過一次一次的鞏固,就會作為人格特質而保存下來。另外,如前所述,由于接受心態和計較心理的產生,大學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理解、寬容等品質也必然弱化,為人處世方面“擔當”的缺失就是心理領域“責任感”的下降,伴隨“責任意識”的淡薄,“自我中心”的人格也就漸漸形成。再者,人格特質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一種不良人格特質的形成往往伴隨有其他人格特質的出現,隨著上述人格人格特質的出現,其他相關的非生產性人格特質也會隨之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而這些特質又恰恰是大學生培養中所要擯棄的東西。
(三)群體氛圍異化
群體氛圍是社會心理領域里一個重要的概念,群體氛圍是一個團體內個體心理上所感受到的無形的氛圍,群體氛圍是一種心理氣氛,能調節群體成員的活動,并使群體具有某種特色。群體氛圍不僅影響整個團體的士氣、凝聚力及團體的功能等,還很大程度上影響團體成員的心態、觀念、努力方向等。在心理氣氛良好的群體里,沖突性事件少,成員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群體成員的積極性和身心健康都能得到良好維護。
大學生群體是相對單純的群體,群體成員之間本來幾乎不存在實際的利益沖突,本應是簡單而和諧的群體。但由于無償資助的介入,大學生之間存在了直接的利益之爭。在目前資助行為操作中,利益的爭奪就變成了心理上的暗中較勁和外在條件的比較,大學生之間隱性和顯在的沖突增多,心理之間的默契即被破壞,群體成員的關系也由應有的單純和諧逐漸變得復雜隔閡,群體的氛圍異化。民族大學生群體氛圍的異化雖然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因為“資助”所引起的大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確實客觀存在,群體氛圍不良,由此引起的成員人際關系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時常發生。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資助”行為策略
(一)無條件“資助”改有條件“獎勵”
就是在對大學生進行資助時,將目前“無條件”的給予逐漸變成“有條件”的幫助。這里的“無條件”和“有條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有”或“無”。“無條件”是指目前的資助行為中幾乎不或很少考慮大學生個人的努力和進步,主要以家庭的經濟條件為標準進行無償資助。“有條件”是指在對學生給予物質幫扶時充分參照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有區別地經濟獎勵。即將原來的無條件的“無償式給予”變成有條件的“報酬式獎勵”。
將“資助”變成“獎勵”并不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資助”的性質,而是將資助的著力點進行微調,從主要地考慮“貧困”到參照“貧困”。在具體進行時,可以降低“獎勵”的條件,根據具體情況設立不同層次多種類型的“獎勵”,既保證多數貧困生能夠獲得物質幫助,又能夠根據大學生地努力情況進行有區別地給予。這既保證了資助本身的意義,又達到了激勵學生的目的。另外,將“資助”變成“獎勵”可以改變學校方和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將心理契約從“貧窮一利益”變成“努力=利益+榮譽”,這種方式本身即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對實現教育目的有著長遠的意義,也是改變目前資助行為中負面影響的直接措施。
(二)自我教育的提高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充分發揮自身的自覺性、主動性等,提高思想覺悟的一種自我提高完善的方式。自我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能力,擁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個體人格在人生全程發展中會得到逐漸地完善。在學校,自我教育常常是德育所采用的一種方法,借鑒在這里,筆者認為在民族院校資助環境下,也很有必要大力度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在長期的物質資助行為中,能做到正確對待本身就已經不易。如要求大學生能夠超然面對眼前利益,提高修養,實現全面和諧發展,僅僅依賴于外界的說教很難達到。這需要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和態度地不斷修正和端正,是心理上長期歷練和磨練的過程,需要大學生自己主動積極地反思,進行長期的自我教育。另外,民族院校貧困生相對較多,就現有研究看,貧困生不僅面臨著物質生活匱乏的壓力,而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相應更多。克服心理問題本身就需要學生自身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而事實又表明,個心理的缺陷恰恰又會導致自我教育能力的不足。再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個體付出長久地努力,心理上的懈怠和思想上忽視都會導致自我教育的緩慢或停滯。因此,在民族院校資助行為中,提倡自我教育更有必要。
(三)運作管理理念的修正
目前,民族院校大學生資助行為管理過程中,過多地考慮了公平,其結果反而是偏離了資助的初衷,所以在資助行為中改變管理理念是改變目前現狀的根本措施。
公平是管理的要訣,但卻不是靈魂。管理的靈魂是體現管理目的,而不是體現公平。尤其是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領域的管理,其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完善的人,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資助行為中,修正管理理念十分有必要。學生是處于成長發展中的人,人性的充實、潛能的發展是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所以資助行為的管理應把握住“培養完善的人”這一基本點。體現公平應該是是基于人性完善和發展基礎上的公平,過于的強調公平反而會成了本末倒置。同樣,資助行為中其他方面的考慮也都不應超越這一點。